试论建构主义及人本注意心理学理论在体育教学改个中的价值

最好详细一点,有研究目的与意义 还有研究的方法和结论。

第1个回答  2014-03-06
心理学课程是体现师范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长期以来,其教学目的强调为师范院校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面对21世纪对未来教师培养的需要,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改革,体现出"师范性、实用性、操作性与创新性",如增设心理实验教学、课堂教学心理案例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对提高心理学课堂直观性、形象趣味性无疑是有益的,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但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更高层次应该是对心理学知识如何在学生头脑中进行表征与组织。但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提高发现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我认为,建构主义学习观可以为心理学教学进一步改革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称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发生的一场革命,作为一种学习哲学,它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建构主义根植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了许多哲学与认识论派别的合理主张,它批判行为主义忽视研究学生内在心理理解过程、批判前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忽视接受信息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工过程及个体的先前经验对当前认知加工有重要作用、甚至批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传统学习论忽视知识的相对性的动态表征之不足的同时,汲取了杜威的经验学习论、维果茨基的发展学习论、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论、新手--专家研究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思想应用于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能够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建构主义使我们重新认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公共心理学教学,教师常把教材内容看成是对世界的标准解释,以为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条目,就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教材所提供内容,就是传授的内容,教师以为自己先具备了知识,再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学生按标准的语言表征去理解,就掌握了知识,故教学有将知识教条化的倾向。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要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造。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于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教学内容,只有学生按自己理解的方式构建起对客体的认识,才能被学生掌握,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二、建构主义启发教师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并把帮助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传统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教学活动过多地从教学目标分析入手,并把它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向导和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对教学目标如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往往缺乏缜密的思考,致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指向和对学习结果的期望不那么一致,因而难以引发学生主动、深入、专注地投入学习。那么,学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把教学目标确认为自我学习目标呢?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重要启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例如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威特洛克(M.C.Wittrock)所提出的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就是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2.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他对信息的解释,体现意识(元认知)的监控作用。
3. 学习中的建构是双向的,它包含了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建构主义不仅对知识有新的释义,而且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知识、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理解,启发我们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和服从,而是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来自外部的教学影响进行主动建构。学习的结果不是学生接受知识,而是个体知识得到了改造,既然是改造,就必然联系到学生学习前的知识经验准备。因此,教学目标被学生认同,学生学习目标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产生了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展经验和改造经验的期望为标志的,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就不只从教学内容出发,而是应体现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上,这才能体现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致性。
三、建构主义所刻划的学习的本质与特征,使公共心理学教学有了全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者夏尔(Shall, 1988)认为学习的核心特征是:积极的(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事)、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于其它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累积性的(一切新的学习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的方式建立在基础上的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只有学习者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互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R.soben jan Simons(1993)又补充了另外两个特征:学习的诊断性与反思性(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验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以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启发我们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设计中,可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策略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教师多半停留在口头描述上,强调名词、概念的抽象特点,并局限在某一章节,内容教条化,虽然大学生对心理学有许多日常概念,但作为理解和应用的高级学习目标,教师的讲解、表述十分具有权威性,多半给学生现成结论,而缺乏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环境、背景和操作活动,较少引发学生思考质疑,忽视学生在结构不良领域对高级知识如何建构,没有展出学生灵活的应用能力,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对同一教学内容,注意在不同时间、重新安排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要领角度,反复经历同一资料,如心理学中关于"记忆"的知识,在绪论、认知理论、青少年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的不同章节反复出现,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记忆"现象及规律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学生每一次接触"记忆"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其目的是促使学生通过知识结构的建构来系统、明确地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这绝不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巩固,而是使学生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其次,还可通过围绕某一主题(如感知规律)通过多媒体演示知识在不同领域应用的范例,学生通过观赏分析,并与自己学习、生活情景相联系,从多种情境和多种角度,扩展知识应用范围,灵活地掌握知识。
(二)进行问题定向,启发思维的教学策略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应用围绕着某种实际生活情景中的问题展开,而不是围绕学科进行。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是有待解决,有些问题是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例如,怎样帮助学生提高智力技能?)教师根据心理学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定向,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教师),在开启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技能。因而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表明这一问题是什么?明确为理解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是什么;确定可用于所需信息的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产生可能解答;对解答之后的问题进行检验等。例如:关于"促进学生掌握概念的教学策略"的内容,首先是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学生怎就掌握不了'因式分解'"的案例,学生发现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难以深刻说明出现问题的原因,为此,他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来填补自己相关知识的缺陷,并且还要根据最新认识的学习提出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方案,并进行检验,从而即解决了现实问题,又从中有效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策略
知识的建构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与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是一体化的,这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界定的知识范围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灵活的可应用的知识,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目前,在我们公共心理学教学中,认知学徒式的学习方式和抛锚式学习方式都没有体现,例如,认知学徒式的学习在公共心理学教学设计中,可以是增设心理实验,让学生通过直接操作获取心理学知识,给学生提供观摩课(例如,针对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学生从专家教师那里得到可利用的经验。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时空。而抛锚式学习方式在公共心理学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利用一个逼真情节为内容的影像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在典型案例与问题情境中,例如,"张力军经常是旷课,……又不见了",围绕张力军怎么了?他为什么如此讨厌上学?你能理解他吗?假如你是张力军的父母或教师,你该怎么办?教师帮助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后,学生积极查阅有关动机理论的资料,对张力军出走进行归因分析,经过小组讨论辩论,走访中学生老师,学生自己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学生作为自我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与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并在与小组其它成员协商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无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构建。学生通过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建构起更灵活的求知方法和更富有成果的思维方法,理解何时及如何应用知识,从而获得基本的概念,建立起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出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和学习能力。
以建构主义学习思维为指导的教学改革,首先对教师提出最大的挑战,既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信息资源,优化教学环境,这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应更为慎重,如何把培养学生抽象要领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起来,以求情境化知识与运用情境化知识的平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面对如何改变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不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要有较高的思维能力,有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责任重如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