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精神本质与现实意义?简答题

着急 答得好加分 谢谢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的关于辩证法的官方解释,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给你听,如果你看了之后觉得有异议,就继续往下看。

古代辩证法的核心就是讨论精神和物质的优先性,而精神本质包含两个方面,五行八卦和风水学说,这就是古代人一直争论并且发扬光大的精神本质。说到底,还是对现实世界的不了解,还有对未知事物的猜测和恐惧。

现实意义是“没有现实意义”,呵呵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人的古代辩证法对今天的人来说,确实没有现实意义,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和要求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现在科学所能容忍的,因为科学早就已经把以前的迷信知识全部推翻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而非理论思想的话,那就有很好的意义,因为这个精神本质早就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文明,中医中药,等等都是。

其实,古代辩证法作为一个学派学说,贯穿了中国古代,也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的话,这个辩证法还会是今天人的思维构架。

以下是摘抄部分

辨证法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要与论辩术与演讲术有关。为何会这样呢?论辩与演讲都得讲一个“理”字,一方面是推理,如归纳、演绎之类,另一方面是正反观点的辩论,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相反的认识,正由于立足点的相反性,两个相反观点无疑都是正确的,于是有了“争”。对方往往通过带笼子的手段想法子改变对方的立足点,即认识背景,那另一方的观点也就不成立了,故与论辩术相关。形式逻辑讲的就是一点论,它得出的真理是立足一点认识的真理,不包括相反背景下的相反观点。但在相反背景的认识下的相反观点同样可以通过归纳得出,通过演绎进行指导。表面上二者是相冲突的,方法上却是相同的,即以共同点为基础。但他们似乎没有从相反背景上进行深入挖掘,于是,辨证法后来就消失了。
康德将辨证法视为“超经验的本体世界”,是“形而上”的反映,他的“本体”实际讲的就是基本的共同点,因为现实中的事物是以个性形式出现的,是经验的现实世界。他的自相矛盾的“二律背反”就属于带普遍性的规律总结,而普遍性必然要以普遍的共同点为基础。当然,他只从个别现象来认识,没有认识到共同点的价值,并没有从普遍性上建构。至于他的所谓“二律背反”,只看到了立足人这个中心的矛盾性,如同不知道是工作还是休息一样,将自然意识化,没有看到这种矛盾才构成了两个相反的背景,没有看到,真正的矛盾只有人类才存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类存在着运动的随意性,决定了意识的随意性。康德认为,辨证法是“幻相”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称谓?他主要是缺乏动态认识,缺乏对整体的把握,他仅仅从局部分析这种整体性,好像我看到了电脑的一面,另一面并没有看到,另一面就属于“幻相”。其实,“幻相”应该是正反认识的总结。
黑格尔看来,“形而上”是纯粹的抽象思维,没有将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而辨证法是将超经验的本体与现实相结合的,故他认为,形而上学不符合相反法则的综合运用,即所谓的“合题”。正因为这样,黑格尔于是将辨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起来。这种观点,表面上似乎是正确的,其实是对辨证法认识肤浅,他没有想到,超经验的形而上学就是一种推理过程,就包括正反认识,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共同点的归纳上,并没有离开现实,不过,它不是个性形式的“现实”,而是归纳出共同点的“现实”。辨证法本身就属于思维的方法,形而上学也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辨证法只是在内容上比“形而上”更宽泛一些。
黑格尔将分析的方法视为“知性”方法,辨证法属于理性方法,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认为“知性”只有在辨证法的统领下才有意义。而他的辨证法是以“正—反—合”的形式出现的,是“分”基础上的“合”,有了“合”的统领,“分”才有意义。但他没有得出“合—正—反”的相反公式,认为只有“合”才是辨证法。这无疑是一种新的片面理解,违背了辨证法的相反性原则。“正—反—合”与“合—正—反”属于相反的两种认识,它们各自的认识背景都不同:“正—反—合”属于以现实为依据的质而上、形而上的归纳,如同两个球队组成一场球赛;“合—正—反”是质而上、形而上指导下的认识理论,这个“合”体现为规则、原则、规律,如同球赛规则对双方球队都有约束作用一样。黑格尔的“正—反—合”同孔子的“仁”的理论是相呼应的,强调了彼此兼顾。至于马克思的学说,他又从黑格尔的超经验的形而上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黑格尔的理论是“倒立”着的,要将它“倒过来”,是存在决定意识,尚属于片面认识。
什么是“质而上”?它是“形而上”的相反认识形式,“形而上”以内外的共性认识为基础,“质而上”以内外的个性认识为基础。“形而上”就是对基本“形”的理论升华;“质而上”是对个性事物规律的升华,个性包括质能、性质、要素等,“质而上”既包含对某一事物的本质总结,也包含对某一事物规律的认识。它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如原理、定律、公式等。哲学不研究“质而上”,因为它属于个别规律,不具备普遍性,但包含在相反的认识中。思维规律(认识方法)是带普遍性的,还有最基本的数理也是带普遍性的,属于形而上研究的领域。认识方法之所以同思维规律划等号,一方面说明思维是以认识为基础的,它不是人类的想当然,另一方面说明认识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思维规律。由此可见,哲学研究并不能涵盖一切对立关系,必须以基本共同点为条件,不包括“质而上”的认识,用“唯物”来认识哲学是将哲学科学化的表现。对基本共同点的认识,前人有了逻辑中的同一性规律,但认识还没有深入,只认识到彼此之间的联系性,缺乏对普遍共同的深入探究,更没有认识到它是形而上的重要内涵。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西方概念中的辨证法与相反性观点有关,黑格尔之前强调“分”,从黑格尔起,注重“合”。可见,西方辨证法包括相反性的分合两种形式,而这种分合的认识,本身就包含着对立的相反性,故列宁有时将辨证法视为对立的学问。但构成这种相反性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自相矛盾不成立,两个相反的观点为什么可以“合”,西方的哲学研究似乎没有进入这个层次,尽管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已经充分体现了辨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没有辨证法一词,也没有哲学一词,但周易和干支理论中的辨证法已经得到合理的运用,就如同西方的科技已经合理的运用了辨证法一样。在这里,我只想从最简单的认识开始。首先,它表现在普遍共同点的归纳上,即对动态“二”和静态“三”的归纳,“二”就是所谓阴阳之说,“三”就是卦的三爻理论和一季分三月的认识。其次,表现在相同与相反的两类认识,相同性中包括两种形式——认识的同一与融合,相反性中也包括两种形式——认识的对抗与认识的排斥。周易中这四个方面的运用,我已经在以往的文章中涉及过,这里仅仅谈谈这些理论在干支理论中的运用。对干支理论的认识,现在基本上是否定了,视为迷信,关键是认识肤浅。当然,现在的所谓子平算命术以及占卦术确实属于迷信,但我们不能因为后人糊里糊涂的去生发,就将这门学说一棍子打死。在干支理论中,认识的同一性表现在相同认识背景下运行方向的一致上;静态认识中,方向也是一致的,即寅卯辰为东,巳午未为南之类,属于地支与风水地理结合的理论。融合分为天干与地支两种形式:地支如卯戌成合,寅亥成合,它们以方向的相反性为依据;天干如甲己成合,乙庚成合,它们以方向的相同性为依据。对抗认识表现为静态的地支认识上,即子午相对抗,丑未相对抗......,属于认识相悖的关系,也是认识正与反的关系;排斥是干支结合的动态认识,十二辰与十二次的相反运行,体现的就是彼此的排斥关系,它与正负数起于0是相同的。对抗立足局部的地支静态认识,排斥立足整体干支的动态认识。这还是较为浅显的理论,还有牵制关系更未为复杂,如三位一体的牵制关系,一分为三的划分关系,还有八卦与干支的牵制关系,风水地理与八卦的牵制关系,由此构成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在现代科学中,生物学中的雄雌构成的交配,其实就属于变化的六合形式,因为每一个体就是“三”。只有相互联系,才能构成繁衍系统。
干支、周易与风水理论是三位一体的理论,干支从动态认识,它与天体运行密切相关,风水从静态认识,注重地形、地貌的分析,周易八卦从能量传达的“神”认识,注重主观与客观的呼应,注重“神”得气(这就得明卦理)。由此构成外在的三个因素,也是一个相对整体因素。这个因素又以最基本的相同点为基础,它们与局部最基本的共同点完全吻合。正由于存在这种同一性,故整体始终以抽象的形式影响、制约着局部,这种影响本质上与演绎推理是相同的。这里仅仅是简单的作一介绍。总之,你若不懂这些理论,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辨证法在应用中的体现,就只能毫无理由地自贬为“朴素辨证法”,十足的自我嘲弄。
在中国古代的理论体系中,非常注重由明暗组成的阴阳,而阴阳是不同背景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且这种相反性又是以普遍的共同点为基础的,其中包括了两个“同”:对象相同,认识方法相同,即以普遍的共性为基础。这种认识就是西方哲学中所说的对立。但它们没有将这种认识数字化,没有将这种认识拓展开来,从立体的静态、相反认识点的动态和能量上做文章,对普遍性的数字认识(如十进制之类)无法从思辨的角度分析,以至于很多高深的理论只能建立在假设上,这才是真正的“朴素辨证法”。或者说,西方的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是两码事,尽管科学研究中已经用到了哲学思辨,但并没有将其哲学化。他们的体制建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解决了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的相反性认识问题,却只想到纯粹的私有制,没有想到私的相对性,故他们的公务员就只强调服务、协调,没有想到相反的另一面,这是完全违背相反法则的。
我们说到的明暗,实际是一种横向认识,即正反问题,而停留在横向的认识上显然还不符合相反法则,横与纵同样组成相反性。什么是纵向认识呢?所谓纵向认识,就是整体与局部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由此构成不同的纵向层次。由于纵横是两种相反的认识,必然存在相反的背景。
横向是从普遍共同点认识的,纵向就应该从彼此的共同点认识。这在干支理论中是体现了的。它表现在某一天干与某一地支在同一宫中,找用神要以该宫的天干为依据,再根据该宫天干的六合位天干得出所匹配的地支。还表现在卦象与地形的呼应上,如用神得乾卦,又处于吉利位置,地形就得找视野开阔、山脉雄伟的地方。还表现在数理的共同认识上,为什么表演艺术与“五”数有关?唐朝张果将其视为迁移宫。迁移就是变动,而表演艺术就在于模仿别人,也是变化万千的。在生物学中,注重地质与气候,什么样的土壤、地形和气候条件,就产生什么样的植物乃至动物形式,强调的都是外在原因,而干支、周易和风水地理正是从外在原因认识的。当然,它是结合了内在的,如自身出生的时空和整个大环境运行的起点时空。二者所不同的是,植物的外部影响所形成的彼此的共同点与干支理论所形成的彼此共同点不同。按相反性原理,还存在局部决定整体的观点,即改变局部的“形”,就能改变整体的“气”(属于神的外在形式)。故风水先生总用一些方法来化解欠缺的地方,如栽树,填土。虽然原理是这样,但这些人并不懂得卦理,人们去相信这些人,不过是纯粹的迷信而已。
横向是从表层认识的,纵向就从内在认识。这个“内在”指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中国古代重视先祖的“风水”,是否属于内在的表现形式?重视宅邸气象也是否属于同样的道理?但我还得再次申明,现在所谓“风水”,有严重的迷信成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一锅端,来一个彻底否定。一切学术研究,总存在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完善的过程,既然基本的思路是合理的,就得来一个去伪存真的筛选,就得不断的创新,建立一个科学的体系。这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反映,若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认识,同样存在抽象性,平时说,树木形成森林,森林属于集合名词,它是抽象的,是局部的具象构成整体的抽象。前者是从影响关系认识的,后者是从结构关系分析的。
说来说去,到底什么是辨证法呢?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将它定义为:辨证法是以普遍存在的共同点(包括共同对象和共同的基础)为条件,以背景相反带来认识相反为核心内容,以基本数字为构架,以研究普遍性思维方法为目标的认识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西方人客观上不自觉地运用到了辨证法,是高智慧的反映,但在哲学中的辨证法,却缺乏最基本的数字构架,缺乏从“形”上找共同点,尚属于“朴素辨证法”哲学。
辨证法的深入研究尽管对自然科学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人类利用假设的方式,解决了很多理论问题,因此,更多的不是在于自然科学,而在于解决社会科学中的理论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用假设的方式来碰运气,所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毕竟不像做实验那么简单,哲学的理论指导在社科中更具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条正确的思路,从生活现象中领悟原理,从对立上进行思维扩展。
我国研究辨证法、应用辨证法已经有六十多年,由于理论受本本影响,无法发展这里理论,更无法揭示其本质,在实践过程中,至今还是存在违背辨证法的现象。就拿理论界来说,本来,作为一个大国,中央重视理论创新,尤其是新原理的创新,是完全必要的。加强高品位的核心理论刊物建设就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手段,不仅让有能力的学者有发表文章的空间,而且要适当增加稿酬,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自然要舍得投入;连这一点钱都不想花,就免谈什么学术。至于一般性的学术刊物,它们主要对理论起推界作用,读者群较大,可以采取奖励的措施进行补偿。这就是重点和非重点的认识。可现实不是这样,国家的核心期刊的经费要撰稿人出,还谈什么创新,又有谁愿意去创新?是不是自己的钱多了,要花钱买个名声?根据社会现象分析,花钱出书、发表文章的,一是职称的需要,二是图名声需要,三是有巨大的读者市场。图职称的,不过是东拼西凑的玩意,毫无“提高”可言,图名声的,也不是脚踏实地的学者,大多为哗众取宠者。这类文章,你自然可以让他们出钱。但作为核心期刊,就另当别论了,你得对他的劳动有所回报,不能将人家辛苦的劳动视为叫花子的饭碗,一钱不值。否则,还有谁愿意创新理论,除非是傻大哈。而这些认识就是分别对待、相反对待的辨证法。可现实并非这样,这是有事实可证的。由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挂名在“org”的政府网站“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网”,那应该是政府主持的理论刊物(当然不能怪政府,这是部门的问题,具体来说,是国际教育学会的成员问题),且称之为“教育类国际核心学术期刊”。该刊物主动来信向我索稿,出于礼貌,我就教育创新理念写了一篇论文,并告知他们,我无意发表。我认为,目前的形式还不能允许我这种“创新”,他们接受不了,故连地名都没有署。可是,过了十来天,就收到了他们正式邮寄来的函件,说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决定发表。后面附上交纳出版费1051元。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些人都是佛教徒中的居士,既替寺庙做事,又支付寺庙饭费。可在我看来,既出劳动又出钱,肥了编辑的腰包,羞涩了自己的袋囊,这比阿Q还要傻,傻到了极点! 这样的“核心期刊”还能“核”到哪去?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这样的学术环境谈创新,也不外是这样的结果——一个“挂”字。而这,正是人家的辨证法——将一切刊物市场化,一切为了赚钱。
话又说回来,政府负责核心期刊的经营也没有必要。此一时,彼一时也。新的理论,无非是要人家知晓,揣摩,应用,真正*写稿子赚钱的,那就无学术可言了。现在的信息发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来得快,是因为有了网络这个媒介。有理论的创新,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国家也可以将经费用在网络建设上,对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每半年可以整理一次,汇编成册,加大稿酬。现在的所谓“核心期刊”和普通的学术期刊,干脆让其走进市场,让那些需要捞职称的,出名的,有一个发表空间。至于各研究机构的论文,有很多内容属于保密性质的,也可以每半年出版一次,用不着搞什么期刊。大专院校也是一样,整理编辑专刊,有利于减少经费投入,保证质量。
以上不过是东拉西扯而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