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周恩来 作文

在我的心中,周恩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急!

简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诚地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周恩来的一生,为了他挚爱的人民,为了他眷恋的祖国,为了他信仰的共产主义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周恩来是真正的人民公仆的楷模,他直到逝世前,胸前仍然佩戴着“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毕生的座右铭。看看周恩来的衣食住行用,我们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周恩来的“衣”

1941年春到 1943年夏,为实现国共合作抗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的全权代表,留在灯红酒绿的重庆,继续同国民党谈判。当时,他还兼任国民党军队政治部的中将部长,又是国民党军队参政会的参政员,每月薪水几百元,加之写文章的稿费,收入很可观。但是,周恩来总是勤俭节约,每月薪水只用去很少一点,剩下的全部交了党费。他有一条藏青色哔叽裤子,穿了多年,磨得光光的,就因为裤子上还没有打补丁,所以,只有出席会议或会客时才舍得穿它。有一回,工作人员发现这条裤子边磨毛了,便劝他买条新的,可他执意不肯。一位同志说:国民党官员们都是穿的崭新的高级毛料衣服,您经常和他们打交道,穿得太破也说不过去呀。周恩来立刻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八路军,怎么能和他们比呢?他们的钱是剥削劳动人民得来的,我们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怎么能增加人民的负担呢?要比,和解放区的同志比,他们穿着粗布衣裳在前线流血流汗,我们在这里的条件好多了,穿得干干净净就行了。就这样,周恩来那条裤子的裤脚破了三次,缝了三次,裤子越缝越短,周恩来都照常穿着它迎宾会客。

1951年周恩来做的一套睡衣和睡裤,颜色都褪光了,穿破了就补,再破再补,一直穿到他逝世。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把它当枕巾。一顶帽子都破了,他还舍不得扔掉。一双夏天穿的黄颜色的皮凉鞋,一双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补过多次,由于没有多余的皮鞋可换,工作人员几次给他换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觉的时间修理的。周恩来穿的袜子,都是织补了又织补。一个补袜板,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用的,从西柏坡带到北京,一直留着织补袜子用。

有一次在沈阳接待外宾,周恩来幽默地说:“今天该穿那套‘礼服’啦。”工作人员拿出来一看,上衣后腰上有一处是刮破后又用线织补上的。这位同志十分感动地说:“总理,您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周恩来笑着说:“这就满好的啦。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又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

周恩来的“食”

建国以后,在中南海里经常召开国务院工作会议,出席者都是部长以上的干部,有时因为时间较长。需要准备工作餐。周恩来规定:工作餐即家常便饭,四菜一汤。主食一般是大米饭、馒头;副食都是普通蔬菜和豆腐、粉条之类。一次晚餐也是这样的饭菜,贺龙元帅望了一眼每张桌子上的饭菜,风趣地对周总理说:“国家经济好转了,这饭桌上怎么没有体现出大好形势来呀。”周恩来笑着说:“大好形势是靠大家奋斗得来的。将来国家富强了,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的传统啊。”有时在周总理家里开会,就餐时常常是周总理自己掏钱,自己的一份工资开销完了,就用邓颖超的钱,吃完以后,周恩来就补一句:“这次是邓大姐请客。”在周恩来家里吃这种合餐,还常常用一种“盆菜”,即一大盆菜里放上多种原料搅在一起,味道很浓,花样也多,也很省事。周恩来常常说这种盆菜营养很好,经济实惠。

周恩来吃的饭菜很简单。通常是两个普通的菜,一个汤,每周吃两顿粗粮。困难时期,周恩来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节俭,有几样东西不能吃:鱼、肉、蛋,肉制品也不行。他说,毛主席在党中央带头,我在国务院带头。一次,管理员偷偷买了点香肠,切成碎末拌在咸菜里,周恩来发现后,马上叫邓颖超到厨房里去查看,并说服大家不要买了,还把剩下的香肠分给工作人员。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对管生活的同志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憋着一口气战胜困难,你给我弄好的吃,我怎么能咽得下去呢?”他还常常到中南海食堂排队买窝窝头和菜汤,和同志们一起吃饭。

周恩来外出工作,老百姓吃啥,他就吃啥。1961年 5月,周总理到河北省武安县进行调查。5月3日,他一到伯延村,就同公社、大小队干部和群众进行谈话,询问庄稼长势和群众生活。中午12时多了,他坚持要去视察群众食堂。在食堂里,周总理看到锅里还有剩下的玉米面糊糊,就对炊事员王三贵说:“在你们这吃饭行吗?”王三贵一听周总理要吃饭,看了看锅里的糊糊,为难地说:“这……”周总理和蔼地说:“这就可以嘛!群众能吃的我就能吃。”王三贵看总理真要吃,就拿起碗来准备给总理盛饭。这时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把碗要过去,从口袋里掏出手绢准备给总理擦碗。总理说:“这没关系。”又把碗接过来送给了炊事员。总理高兴地喝完了玉米糊糊。在四天的视察中,总理坚持和群众同吃一锅饭。

1964年春,周恩来出国访问后回到成都,第一餐饭是四菜一汤,周恩来一看,就说:菜多了,吃不完浪费,要注意节约,吩咐服务员端一个下去,晚餐再热上来吃。有一天夜里,工作人员看他工作到深夜还未睡,就做了一小碗银耳羹端上来,周总理一面感谢,一面说:“这个价太高,我不吃,以后不要搞了。”服务员说以后不搞了,这一回请总理吃了吧。结果,周总理还是未吃。

1973年9月 16日下午,周恩来来到杭州西泠印社的楼外楼就餐,他请姜师傅做一个醋鱼,并对姜师傅说:“有醋鱼就可以了,这是你们的名菜,再搞两个菜就行了,不要搞多了,我们就这几个人,搞多了,吃不完,浪费。”姜师傅随即到厨房安排去了。用餐时,周总理向随同人员讲他过去来过楼外楼的情况,并称赞楼外楼的醋鱼味道鲜美,做法很好。当干菜肉、霉千层上桌时,周总理高兴地说:“这是家乡菜,你们大家多吃一点。”饭后,周总理叫秘书结帐,而自己一边服药片,一边批阅文件。秘书结完帐后,周恩来问付了多少钱,当知道菜馆只收了10元多一些钱时,就对姜师傅说:“那么便宜,那不行。”他向秘书交待,再去加钱,要按全价付足。这时姜师傅表示再收5元。周总理又说:“不够的,不要骗小孩那样,你收不足钱,我就不走了。”姜师傅只得又收下了 10元钱。可是过了一个多小时,杭州机场来了电话,说是周总理上机前留下10元钱,补付今天午饭钱。原来周恩来上飞机前唯恐楼外楼菜馆没有收足钱,又拿出10元钱,托省接待处同志转交。这样,周恩来三次共交了30多元钱。于是,楼外楼菜馆只好将周总理午餐用的饭菜按市价—一计算,用料除鱼、虾、鸡价格较高外,其余干菜、豆芽、霉千层等都是极普通的,算完细帐,总共才19元多一点。菜馆于17日给周总理详细地写了一个报告,并附上菜价清单,把多收的钱请有关部门的同志转交给周总理办公室。

周恩来的“住”

周恩来从西柏坡进北京城以后,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那是一座老式旧平房,年久失修,墙上的砖有不少斑痕,墙皮老旧出现了碱印;柱子上的油漆大部分脱落,有的柱根已要糟朽;地面是大方砖,每到夏天就泛潮;窗户裂着大缝,冬天还要用纸糊窗缝;天花板也很陈旧;厕所不在卧室,上厕所还要走一段路。由于房屋潮湿,周总理常闹腿病。有关部门几次要给周总理修房,均遭到周总理的拒绝。他说:“这个条件,比起延安的窑洞好多了。我们经济还很困难,又在抗美援朝,怎么能为我花这个钱?”

周恩来的“行”

周恩来的专车是红旗牌。在我国的解放牌汽车生产出来之后,周总理指示要自力更生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生产的轿车。红旗牌轿车刚研制出来,他就将这种车定为自己的专车。他说:“我喜欢坐国产车。”当工作人员劝他说:“这种车刚研制出来……等产品完全定型后再说。”周总理笑着说:“我是试用,不保险才试用,保险了还谈什么试用?我坐上了可以促进他们改进,促进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我坐了红旗车,就是为他们做广告。”后来,国家又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有关部门想给周总理换一辆奔驰车,周总理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车。”

周恩来的“用”

周恩来办公室的陈设十分简陋,室内只有写字台、小会议室桌各一个和几把椅子,连沙发都没有。周总理不允许给他购置办公用品。两只落地台灯是中南海的工人用铁管子、洋铁皮做的。两个笔筒,一个是价钱最便宜的普通玻璃杯,另一个是山水玻璃笔筒,破碎后,里外用橡皮膏粘合继续使用。

周恩来戴的手表是上海牌。自从我国自己能生产手表起,周总理就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戴着。有一次,这快手表坏了,送去修理,有的同志看到周总理戴这样一块普普通通的上海牌手表,怀着对周总理崇敬的心情,给他送来了一块外国新型表。但是周恩来微笑着摇摇头,退了回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04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第2个回答  2010-03-30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第3个回答  2010-03-23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周恩来(1898~1976)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第4个回答  2010-04-02
勤奋,勇智多漠,善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