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12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2分)小题2:(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4分)小题3:“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
阅读下列文言文甲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传
1. 阅读下面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1。⑴门 ⑵考虑、想到 ⑶于是(就) ⑷睡觉2。⑴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⑴ ④ (2分) 示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1分) 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 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答案 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2.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理解, 急急急!
1、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2、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
求老师解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回答:1.①没有与我一起快乐的人; ②于是来到; ③起,作; ④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2.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②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3.(1)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 (2)举酒诵歌,冯虚御风,...
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理解, 急急急!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2、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
1.(1)想到(2)睡(3)一起(4)只,只是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夜行步 月色如水 发闲人之叹 4.示例:指作者与张怀民,他们能超脱尘俗以豁达的胸怀应对事物。 5.示例: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的思想感情。
喜雨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1—5题。【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
阅读《承天寺夜游》,完成11-14题。
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