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表达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2-2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 陷入那茫茫宦海而无法自拔何曾得瑕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2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闲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当时安闲自适的心境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第2个回答  2013-01-0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3个回答  2011-02-22
最后一句
第4个回答  2011-02-2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5个回答  2011-02-21
最后一句,.................少吾两人者儿

《记承天寺夜游》中叙事、写景、议论的句子有哪些?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抒情议论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 陷入那茫茫宦海而无法自拔何曾得瑕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2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闲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当时安闲自适的心境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中叙事、写景、议论的句子
叙事(表达方式:记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表达方式: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议论(表达方式: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抒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三层是抒情: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

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大神们帮...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不是夜夜明,竹柏也不是处处有,但美景却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自然中享受乐趣。“闲”反映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状,也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包对,我老师讲过了!满意请采纳 ...

《记承天寺夜游》中议论的句子是什么,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失意的寂寥,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人生感慨的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叙事的句子是什么?
叙事的句子是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相与步中庭 议论点题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议论句子
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我个人认为是利大于弊。风景再美,如果对人对事无利无益,那只是花瓶而已。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利国利民。应以大局为重。2.议论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明了作者对这片风景的热爱和留恋。3.赏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之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