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刚才你帮我回答的问题,我非常满意,很感谢你。你的答案是在哪里找到的?论文形式的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19
  ●课文鉴赏说明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二、《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纯朴的人情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第三节)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

  1.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2.外公

  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3.天保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四、孤寂的内心

  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的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1.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动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可以说,《边城》中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

  五、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擅长写对话,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边城》里的几段话,写翠翠她爷爷死后,船总顺顺以及杨总兵来安慰翠翠: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大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翠翠,爷爷死去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劳苦了一辈子,也应当休息了。你不要...

从沈从文的《边城》看他的散文特色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

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凸现出来:一在结构上,不承袭旧法,不驾轻就熟。他的作品呈现出因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文体多样化特征。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在《边城》中以撑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

沈从文《边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朴的心灵。《边城》艺术特点:第一,小说充满了意境美和诗意美。作家以青山绿水为背景,使故事在清新、柔和的色调中进行,形成一种优美的古典田园诗般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第二,小说具有风俗美和风景美。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

沈从文小说创作特点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人性深层的探讨,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独特的文体风格和语言运用。首先,沈从文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善于描绘湘西边陲的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神秘又充满诗意的乡土世界。在《边城》中,他细腻地描写了湘西的自然...

《边城》怎样体现沈从文田园风格创作特色求答案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上的两点追求:1、代表了沈从文对于生命形成的思考和追求,就是“湘西世界”似的古朴民风,纯真简单,善良朴素的生命形式,即沈从文所歌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于人性的生命形式”。2、代表了沈从文对于文学的追求,写诗意的小说和抒情小说,富有诗意和弥漫着抒情气氛,...

论沈从文的[边城]的艺术特色详细提纲怎么写?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

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大概200字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

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凸现出来:(一)《边城》独特的结构特色 在作品的结构上沈从文,永远不肯承袭旧法,永远不愿意驾轻就熟。他宁愿“在章法外接受失败,不想在章法内得到成功。” [5] “失败了就换个方法再来,作对了也决不停留在已有小小成就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