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希望总在绝望之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03
有4位年青的野外探险爱好者到原始森林跋涉探险,在森林里,他们看到了不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为这次探险感到无比的高兴,但是不幸也接踵而来。
在第四天的时候,他们闯入了浓雾区,迷路了。
更可怕的是,一名队员在走出雾区的努力中,涉水时被卷走,眨眼之间,随着他那恐怖的“救救我”的呼声,整个人就被咆哮的激流淹没了,好好的一个活人,在转眼间就失去了生命。
为了活下去,幸存者凭借以前学过的野外生存的知识辨别可以食用的植物,从树叶间寻找可以饮用的露水,一天天地维持着体力,不让自己累倒。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在浓雾区跋涉转圈,企图冲出去脱险,但是一切都是徒劳,最终还是在原地打转。
10多天过去了,他们的信心也没有了,真的是绝望了。有人开始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有人开始大骂老天,说上帝没有开眼……
有一位叫纪伯伦的队员他不甘心等死,提议再试试,可同伴们却不愿再做这种徒劳的努力。没有办法的纪伯伦只得单独行动。
过了很久,纪伯伦回来了。他大声喊:“天哪,我们有救了,我发现了一个百事可乐瓶子!”纪伯伦手中晃动着一个蓝色的空可乐瓶子。
3个人抱在一起,激动不已。这说明这一带有人来过,而且来过不久,离平原地区已经不远了。
第三十天,他们终于走出了森林。
实际情况是,这只可乐瓶是纪伯伦曾经放在背包里打算做水杯用的,他仔细地剔除了罐身上的标签,作为“希望”的象征物来唤起同伴们征服死亡的勇气。
人在一生中会碰到大大小小的失望和一两次、两三次的绝望。面对失望,有的人再度奋起,或另辟新径;有的人就此止步,或退而求其次。面对绝望,人的基本态度也许只有坐以待毙把自己交给命运了,因为这样最省心,似乎可以躲避更大的、不可知的风险。我们把这个现象权且称做动物的“条件反射”,一种被动状态。所以,人们习惯于把一些看起来是别无选择、死路一条的境遇,叫做“绝望”。
正如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疾驶的汽车,突然车胎爆了,汽车驾驶员的第一个反应一定是踩刹车,然后是听天由命。“踩刹车”是汽车驾驶员应对突发性事故的“条件反射”。过后,尤其是他的同行们会出来充当“分析家”“评论家”,说对付后轮胎爆裂,其实不应该踩刹车,你想啊,没有了动力车子自然会慢慢停下来,这样也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这时候这个倒霉的驾驶员就想,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你试试!因此,这个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祸,事后总少不了有人用“假如……就……”来充当马后炮,来为自己找借口。
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人们习惯于把一些具有处理非常事件能力的人,归结为“意志的胜利”,认为光凭“意志”就可以从本质上左右某项事物的结果。因此,小孩子从小就要受到很多关于“意志”决定论的教育。对学习稍有倦怠,大人就会说,这个小孩缺乏意志力。其实,假如我们愿意尝试用一种非线性的思考方式,去观察一些事物,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在面临所谓的绝境时,主动放弃旧有的思维通道,做一个往前拱的“卒子”,提前启动“假如……就……”,你的生命就会出现新的希望,而不是充当“事后诸葛亮”,只放“马后炮”。
面对绝望,不要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借口,因为无论是时间还是处境都轮不到你去那样做,你除了行动打办法解决它之外,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你越想那些后怕的事,你的失望就越大。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