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高考历史答题的方法

本人今年福建的高三文科生,平时成绩也还不赖吧。但是历史的主观题对于问题把握不太好。觉得有时候题目问得很刁钻,就搞不明白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常常答偏。希望各位大侠能帮帮忙,最好是能梳理一下历史题常见的问法。本人悬赏100分,答得好追分50.
…具体的就比如指出材料中的问题与概括材料中的问题有什么区别。希望不要拷贝原文,原文我也能找到。拷贝的至少注明下出处吧,如果我觉得有用也会给分的。
有长篇资料的发我邮箱吧511710546@qq.com…

第1个回答  2012-04-01
如何解答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对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因为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借古鉴今,历史观点就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只有正确的历史观点才能发挥借鉴作用,如果是错误的历史观点,很可能导致谬种流传。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对于考生而言,掌握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是有必要的。
  下面笔者以三道习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
  例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要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前提是找准靶子,弄清楚赵翼的观点是什么。按照前面所述历史观点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赵翼(人)对唐朝由盛而衰原因(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主观认识)。提炼观点时注意分两步:一、评价的客观对象是什么(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而非杨贵妃)?二、主观认识是什么(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
  找准观点,就可以判断表态了: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
  既然赵翼的主观看法是错误的,那么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可以回顾史实: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在叙述史实的时候应该注意,评论的要求是精选论据(史实),而非全面叙述。
  赵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的表现之一。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其实,赵翼的错误除了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外,还混淆了现象(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和本质(唐朝****)、主要矛盾(唐玄宗应负主要责任)和次要矛盾(杨贵妃应负次要责任)、全面(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复杂的)和片面(杨贵妃一人的原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另外,赵翼之所以认为杨贵妃是“女祸”,是和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大环境分不开的(即时代偏见)。在中国古代社会,往往把一个朝代的灭亡归结为妇女(妲己、妹喜、杨贵妃、陈圆圆等)、太监(魏忠贤等)、奸臣(秦桧等)等,这主要是出于时代偏见;而且,在封建社会,由于三纲五常的限制,人们也不敢将原因归结到皇帝身上。

范性答题为高考历史加分

 高中历史考试规范答题非常重要。莘莘学子12年寒窗苦读,愿望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的竞争相当的残酷,高考的每一分,对考生来说,都如金子一般贵重。我认为如果考生能做到规范答题,高考文科综合增加3—5分、语数英每科增加1—2分是现实的。如果某考生每科都能做到规范答题,积少成多,考生的总成绩能够增加10分左右。这样,全做到规范答题的考生成绩就要比那些与他知识能力水平高低相同但全没有做到规范答题的考生成绩要高出一截。再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来说,高考平均分能增加10分左右,那是意义相当的重大,是其他途径不易达到的高考质量增长点。下面我带大家看一看高考状元的答题规范过程。
  1、文字规范化。2006年开始高考实行网上阅卷,就是将考生的答卷扫描后输入电脑再让历史阅卷老师评阅。扫描后的答卷文字稍有变形,如果答卷文字模糊潦草,则扫描输入电脑后将会更模糊潦草。所以我要求学生用楷书或行书书写,不写草体字、繁体字、简化字,文字最起码要工整,力求美观。
  2、排版段落化。要求答案有段落层次,每个要点都可分作一段落。如上例中的(1)考生概括出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n个变化就分作n个段落;若分析出促成这一变化的n个原因就分作n个段落。
  3、要点序号化。要求答案标上1、2、3...或(1)(2)(3)....或①②③....的序号。如上例中的(1)有n个变化就按顺序标上①②③...n;有n个原因就按顺序标上①②③...n。
  4、语言学科化。各学科各有其语言特点,要求用准确的相应学科语言来表述。上例属历史学科,则要求用严谨的历史学科语言来作答,而不能用空洞无物的模糊语言或任意夸张的文学语言。
  按照以上规范答题20字要求,我认为上例考生应作答如下:
  (1)变化:从分散走向整合。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
  ②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在以下这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①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②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
  ③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原因: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
  内容:①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  ②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
  ③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第2个回答  2012-04-07
你问得太笼统,最好举个题目来,我再帮你分析。 你没有把原题目复制出来,就这样问,大家都只能笼统的回答啦,我觉得那样对你帮助不大的,你就算把那些方法死记硬背了,还是不可能灵活运用的。一定要就事论事才有可能有体会有感悟的。
第3个回答  2012-04-04
你可以仔细阅读材料,句句分析,你就会发现其中有好多隐含信息,然后按点答就ok 了
第4个回答  2012-04-01
直觉加积累加运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