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文章

2008.10科幻世界刊登的《汨罗江上》 求全文 多谢 追加分哦
我需要的是原文。请不要从其他网站上下载评论 谢谢

第1个回答  2009-02-09
夏笳这小妮子目前我给她的评价是:想象有余,魄力不足。

她的科幻小说几乎每一篇的构思都很新奇,但实在只能算小品。

这样想来,她毕竟还只是个80后的新秀,

要想与像王晋康那样的老前辈或是刘慈欣那样的大家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就算如此,她与小贾飞刀等同样身为新秀的作者比起来在情节构架的力度上也还是差一截。

新一期的《科幻杂志》一到手,

排在第一篇的就是她的《汨罗江上》,

说起来我似乎很久没看到她的科幻作品了,

敢情都去搞奇幻了。。。郁卒。。。

《汨罗江上》——构思还是一如既往地能让人眼前一亮,

总体分明暗两条线索,交替进行(为什么我有一种在分析鲁迅的《药》的感觉。。。。)

明线是文中的“我”给丁先生写的邮件中附加的那篇科幻小说的情节发展,

暗线就是“我”在给丁先生发的邮件中渐渐揭露的事实。

关于邮件附件中的那篇小说其实是为了最终揭露的事实做铺垫,

它记叙了一次所谓的心灵历史学的执照考试,

柏羊作为考生的任务是要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说服屈原放弃自杀的念头,

他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时间倒流了一次又一次,

但是对于柏羊关于是否会改变历史进程的疑问,

作为考官的G-56是这样回答的:整个过程是被精确控制的,相当于从过去借来一整段封闭的时空,你可以无限次地任意使用它,像使用一段磁带的拷贝,而不会对原先的版本造成任何影响。

我不知道她的意思是不是就是她利用的只是从与我们的历史相似的平行宇宙拉来的一段历史,如果是这样也说不通啊,就算对原版不会有影响,对拷贝肯定会有影响的吧,难道对拷贝有影响就没关系了吗?同为平行宇宙,就算是相似的历史,也很难分清谁是原版,谁是拷贝吧,当然也可以启用镜像的概念,但不管是镜像还是平行宇宙,必定与我们的历史不可能完全相同,那么所谓的这场放入真是环境的考试岂不是没有意义了?我不知道她究竟怎样解释这一点,她讲的实在太含糊了。

算了,跳过。

随着失败次数的不断积累,

柏羊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急躁,在处理的方法上也越来越几近癫狂,

他从化身汨罗江上的渔夫开始游说,到屈原的姐姐——pass n 个——楚怀王——秦始皇——海明威——耶稣——海子——哈姆雷特——约翰·列农——弗吉妮亚·伍尔夫——亚伯拉罕·林肯——梵高——乔达摩·悉达多

总之越来越离谱,言语也从原来的小心翼翼变成了毫无顾忌,

我觉得这个屈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强。。。

最后一次机会,

柏羊对那个瘦高的身影说:我们又见面了。

“他坐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说着,从第一次踏上这片命运注定的空间开始,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小细节,一字一句清晰而详细地叙述着。

我是始,我是终,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加,我是楚怀王,我是海明威,我是最初的皇帝和最后的人子,我是你第一次见到的那个普普通通的渔夫,昔在,今在,将来永在。”

柏羊终于通过了考试(言下之意就是屈原不跳了。。。)

“这算什么?”G-56问。

柏羊如是说:每个人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都会多少保留一点模糊的记忆碎片,在一瞬间,你觉得眼前的情景似乎曾发生过,那是因为在不同的时空曾经经历过(我问题又来了,难道不同时空的人不是独立的吗?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多个时空吧,也就是说只可能是元素和自己相似的人,那就算有相似的经历应该也是互不干扰的吧,怎么可能对发生在另外时空的事情有印象呢?除非他跃断时空了。。。)这是真实的人才会有的特质和可以反复使用的磁带与虚拟游戏存档所不同的地方。(事实上我觉得这个对比本身就有问题。。)我把那个人经历过的一切成新告诉他,他就回忆起了更多,过去的,未来的,真实的,虚幻的,人的大脑永远是最奇妙不过的东西,在那一瞬间,他已经领悟了太多,远远超越他所属的那个时代。

搞了半天,敢情屈原同学是被过大的信息量砸晕了忘记跳江这档子事儿了(我汗。。。)

好,接下来,关键问题来了:我们让一个原本想死的人孤独地活下来合理吗?我们凭什么决定他人的命运。

看到这里,我已经有了想要掀桌的冲动,而柏羊小朋友在我的眼中则化身为柯南小朋友。。。(喂,老大,现在才来讨论这个问题会不会晚了点。。。)

好,明线解读到此结束,总之就是回到过去解救一个想自杀的人。。。

再来说说暗线,“我”借助新人科幻作家的身份请作为老资格科幻作家的丁先生指点“我”的拙作。

在“我”发出第一封邮件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用的是T-mail,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文章。

果然小说的最后揭示T-mail是可以向不同时间点上发送邮件的系统。由此推断“T”就是“time”

“我”在第7封邮件里揭露了事实,其实现在给丁先生发邮件的“我”早已不是什么新人作家,而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我”现在所处的时间也并非2007年,而是2077年。

小说的表达极其含蓄,根据第7封邮件的内容,我整理了一下思路,事实应该是丁先生在2007年的某一段时间得了重病,最后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而自杀。

而“我”作为丁先生的粉丝万分痛心,于是在我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萌发了通过T-mail给发病以前的丁先生写信来打消丁先生自杀念头的想法。

有一个弊端就是,“我”无法得知丁先生是否被“我”说服。

因为我再也没有收到丁先生的回信,而在网络上的资料经过70年的更新早已换了模样,“我”在上面找不到任何资料来证明历史是否曾经被改变(我觉得这是个自相矛盾的地方)

也就是说丁先生有可能已经脱离了死亡的危险而活了下去,也有还是按照原来的剧本那样进行了下去。

更或者他变成了薛定谔的猫。处在又死又活得叠加态。

无论是那种情况,“我”仍然不放弃地像柏羊一样一次次地重新开始。

“我”重新开始向2006年那个最初的时间给丁先生发送邮件。

文末引用了霍斯曼的诗,我觉得十分贴切:

来自远方,

来自黄昏和清晨,

来自十二重天的好风轻扬,

飘来生命气息的吹拂:

吹在我身上。

快,

趁生命气息逗留,

盘桓未去,

拉住我的手,

快告诉我你的心声。

“我”轻声呢喃:“时间,还剩下这么多时间,这就够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