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主义哲学 3000字左右 主题在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这些相关均可。

可以粘贴,抄录,推荐文献也好~

黑格尔。
黑格尔对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上,它充分表现在他的著名命题“哲学史就是哲学”中,并能合理地推出其他三个相应的命题。黑格尔的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学说具有两大特征: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两者应当是统一的,然而黑格尔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这种统一最终却由于他自己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立场而没能彻底实现。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真正回到黑格尔的哲学语境并联系到当代解释学的立场和观点,便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在这方面仍具有某种重要的启示性。“哲学史就是哲学”,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黑格尔的著名论断。过去在这方面不乏一些真知灼见的研究,然而,由于它的意义很丰富,很深邃,到目前为止,依笔者所见,我们也许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并未被意识到,因此对这个命题仍有进一步发掘和认识的必要。当然,这样做需要有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它本身就是一种解释学的实践。为求真知,笔者不揣浅陋对它尝试着做一点新的探索和解释,以丰富其深刻的内涵,并想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一我们知道,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关系是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论中表述的主题,它涉及到对哲学自身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这方面的探讨,应当说是在黑格尔那里最先达到了自觉。依黑格尔之见,什么是真正的哲学,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一种‘同源的’(Verwandten)精神才能得到解答”?眼1?演。至于什么是哲学史,黑格尔认为:它类似一个巨大的万神殿,里面供奉着哲学理性思维的诸神和英雄们,但他们不是已死亡灵的堆集,由他们所表现的精神的发展和显现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某种同一性贯穿着的。据此,黑格尔将“哲学”和“哲学史”这样的两个看来有差别的东西统一起来了,因为对于他来说,哲学是对真理的表述,而真正的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哲学也只有一个?眼2?演,它应体现在古往今来的一切哲学之中,即体现于哲学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不可分,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有限与无限、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如果说真理是全体,那么认识它的哲学也是全体。在这里,不仅真理和哲学是一致的,而且哲学的理解与其历史的理解也是一致的。回到这个最基本的命题,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哲学史就是哲学”中的“哲学”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那个唯一的、全体的哲学,即我们所谓的“大哲学”;再一个实际上指的是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他将这两者划了了等号———黑格尔的哲学史无非是对一种哲学(如他自己的哲学)作了一种道统的追溯和梳理,表明它不是没有任何依傍的,它与前人成果之间的同一性是先天存在着的。黑格尔的这种看法当然存在着绝对化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从相对化的角度去理解,却不无合理之处。关于黑格尔的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理解,雅斯贝尔斯曾作过积极的评价,他指出,哲学的世界历史的看法是由黑格尔首次提出来并引起后人注意的。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发挥道:一方面,哲学是需要哲学史的,从当代与过去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把握到思想之本质;另一方面,哲学史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哲学思考而独立存在,哲学史需要哲学来引导?眼7?演。二从以上对黑格尔关于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的看法的分析和引伸中,我们发现,它有两大特征,那就是: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前者涉及到整体性,后者涉及到有限性。这两个特征既是时代造成的,同时又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首先谈第一个方面:整体主义。所谓整体主义也就从全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去把握一切。同斯宾诺莎和施莱尔马赫一样,黑格尔是一个卓越的整体主义者?眼8?演,他是从“生命”的角度来理解精神及其反思———哲学的。哲学作为一种活动,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这种发展体现为一种传统或道统。黑格尔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条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眼9?演。从这种立场出发,哲学史决不可能被理解为无数哲学体系的堆积,正如黑格尔自己所说地那样,堆积并不等于科学,它必须由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真理或一种哲学贯穿于其中,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才配称得上科学。因此,作为哲学展开的哲学史“本质上就是哲学这门科学”?眼10?演。构成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认识在黑格尔那里从生命出发导向了一种目的论。这种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相一致,毋宁说就是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哲学和哲学史从理性出发研究的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真理。黑格尔明确地指出,理性就是“合目的性的活动”?眼11?演。他对真理的理解,对辩证法的理解,乃至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理解,统统都是立足于这种具有生命意义的目的论的。黑格尔的自在与自为的概念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潜在与实现的概念?眼12?演。若用于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哲学史无非展现的是哲学由自在走向自为,由潜在走向实现的过程,就像一粒种子那样,它朝着一个内在的目的去实现自身,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因此,对哲学史的研究也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研究;反之亦然,对哲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哲学史的研究,否则前者将无以附丽。上述内容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表明,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和目的论哲学,而以“生命”为表象的目的论天然地通向他的辩证法,我们从其著作中不难看到这两者的对应,黑格尔经常喜欢以“生命”为例子来阐述辩证法就是证明。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机械论和目的论之间的斗争,笔者认为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的两种模式,我们能否完全撇开这两种模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呢?在我看来,很难。近代后期以来,相对机械论,人们大多相信目的论更接近自然和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伽达默尔甚至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会停止使用‘目的论的’判断”?眼13?演。例如,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世界观是目的论的,包括黑格尔在内;再如,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也有着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它同样隐含着一种目的论式的解释态度和倾向,这一点只要我们认真阅读他的《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便不难体会到。关于黑格尔,伽达默尔还做过这样深刻的评论:与目的论相联系的“生命”的概念,不仅是对于希腊人来讲是基本的概念,而且对于黑格尔力图使自己区别于现代主观性哲学来讲发挥着基本的作用?眼14?演。如果说,精神科学(包括哲学)靠近的是目的论,而不是机械论,那么这一点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黑格尔说,“那自身决定的真理有一种冲力去发展它自身。只有那有生命的和精神的事物,才有自身的冲动,自身的发展,所以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理念,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眼15?演。总之,黑格尔用生命来理解真理、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是和他的目的论的世界观分不开的,黑格尔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先验的整体主义”?眼16?演,而不是一种原子主义。与这种世界观相联系,黑格尔对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的探讨,背后有这样一种时间观念来支撑,那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或三位一体。这一点接近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时间观。在黑格尔那里,“传统”能够成为“当代”的,当代哲学能够与过去的哲学相贯通,类似赫尔德所形容的那样,有一条无形的“神圣的链子”将它们连接起来?眼17?演。哲学无非是历时的发展和共时的综合,这个过程永无终结之日,因此,它到底是什么,并不是固定的。不过从黑格尔著名的论断———最晚出的哲学,内容最丰富、最全面、最深刻、最具体?眼18?演,我们可以推出它最接近那个作为全体的、唯一的哲学(但只是接近而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哲学的整体的意义在于它的当下性,哲学不能是部分的存在从整体主义的角度上看,黑格尔的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在黑格尔看来,一切存在的真理都属于理念,只有它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体现于整体和整体的各部分之中,一切个别事物的实在性都依赖于这个统一体,他的辩证法也与之有关),它们能够构成一种解释学的循环。解释学的循环是理解和解释中的基本规律,它以悖论的形式出现:要理解部分必须理解整体;要理解整体必须理解部分。这是一种矛盾或二律背反。然而,一切理解活动都在这种充满张力的整体与部分的“互动”中实现。它表明,我们的理解和解释永远不会是直线的演进,而是一种螺线的上升。在一个生命有机体中,整体就是部分,部分也就是整体,哲学和哲学史之间就含有这种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圆圈与解释学的循环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在这里,对立面的双方总要返回到对方。哲学作为精神向内的反思,它以自身为对象,这个自身包括它的存在,它的形式。就哲学史的发展来看,它是认识的认识,理解的理解,也就是说,它是对陶铸了的材料的再陶铸,对理解了的事物的再理解。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抽象地向着无穷发展,必须认作像一个圆圈那样,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是一种包含着有限的无限,这个圆圈又是由许多圆圈所构成;而那整体乃是许多自己回复到自己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眼21?演。所以,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哲学的理解不是恶无限,而是真无限,它不是简单地积累-创新,它需要不断地“回顾”(回忆)。整个精神科学(人文科学)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它们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太一样,并且二者的积累和创新的方式也不大相同,而这正是解释学所看重的。黑格尔对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的论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真无限”的思想:某种同一性的东西一以贯之于哲学史之中,它是有限中的无限,精神科学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无限。另外,正如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圆圈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的意义,解释学的循环也是复杂的,具有全方位的意义三再谈第二个方面:历史主义。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动产生于18世纪?眼23?演,19世纪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自那以来它就成了主宰欧洲精神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黑格尔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至于西方甚至有人将历史主义等同于黑格尔主义?眼24?演。按照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主义主要体现为一种历史意识,它特别强调一切思想本质上都有着历史的关联。无疑这种观念在黑格尔对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的认识中是蕴含着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来,它与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西方百年“古今之争”的重要影响是分不开的。这场争论最初局限于文艺领域,后来扩展到整个欧洲精神文化领域,它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思,进而推动了整个精神科学的发展,包括哲学的发展。黑格尔的思想无疑在这个背景之下,并从哲学上对它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有意思的是现代解释学也包括这个论题,两者在这个方面找到了某种沟通,伽达默尔曾多次提到过这一点。“古今之争”所突出的主题是“古”与“今”、“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过去并不等于过去了,过去与现在有牵连。当这一主题和近代德国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结合以后,便被赋予了一种生命和精神的同一性的内涵,并和一种目的论的哲学联系起来了。近代后期以降的历史意识或历史主义的发展就主要表现在对这种关系的自我意识上。黑格尔的整个思想(包括对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认识)都反映了“古今之争”的成果。既然作为互为整体与部分的哲学与哲学史是不可分的,那么哲学只能体现为哲学史,而哲学史展示着哲学为何。以现代解释学为例,它的发展与康德分不开,时至今日解释学始终面临的仍是一种康德式的问题:理解何以可能?而且也是立足于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区分的基础上的,尼采的“没有事实,只有解释”的泛解释学主义立场实际上与之有关,狄尔泰的解释学和历史理性批判也承认康德的这个前提?眼43?演。当这种背景进一步发展和过渡到现象学的阶段,新解释学才会产生,才会彻底放弃古典解释学所追问的自在之物意义上的作者原意或文本本义,代之而起的去追问文本对读者显现出来的意义,即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如果我们离开哲学史的背景,这一切都将变得无法理解了。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那种关系一如胡塞尔现象学所表达的那样是“同一”和“侧显”的关系。其实,黑格尔以他的重中介的辩证法已含有类似的思想了。再以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为例,它在现代西方大陆哲学中具有重要的贡献,其位置可以摆在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之后,由这三部著作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哲学-解释学可以说构成了当代西方大陆哲学的基本视野。而伽达默尔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的解释学有着深厚的哲学史的背景。伽达默尔同黑格尔的关系就不用讲了?眼44?演,甚至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对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和与之相关的“审美区分”所进行的批判,以及针锋相对提出的“审美无区分”的重要思想仍然是沿着康德的问题走下来的?眼45?演。它具体说明了哲学和哲学史是没法分开的。如果我们细心研读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我们便会发现,此书实际上从当代新解释学的立场上又将西方哲学史重新写了一遍,也就是说,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示了他的哲学与整个哲学史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基于以上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统一来考虑,对于一个从事哲学研究,尤其是从事大陆哲学研究的人来说,哲学史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史;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就是研究哲学史,它们不仅是一种信念,而且也是一种事实,哲学的工作就是这样进行的。还是以伽达默尔为例,如果我们将他的《真理与方法》中的哲学史的背景统统拿掉,那么,他的哲学解释学内容还剩下什么呢?他的问题意识如何形成?他的运思过程如何展现?他的创新何以附丽?他的价值如何被领悟?等等,这些都将成了问题。总而言之,撇开哲学史,离开互文关系或文本间性,就哲学谈哲学,哲学将是抽象的,甚至可以说什么都不是。笔者认为,代表真理的哲学实际上是时间性与永恒性、历史性与同时性?眼46?演的统一。这是我们能够解释过去、理解现在、预期未来的前提,它们同样与解释学的内在精神相一致。当然,前文提到过,黑格尔所谓的“哲学史就是哲学”,实际上也指的是他自己的哲学,如果黑格尔不把这一点绝对化,而只是将其看成哲学发展的一种可能,那么无可非议,而且笔者甚至认为他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尽管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然而遗憾的是,囿于思辨唯心主义的立场,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圆圈”最后达到了闭合,它结束了历史,结束了时间。同时,由于黑格尔追求那个最大和最终的“圆圈”,也结束了理解的“循环”,因为循环是历史的。总之,黑格尔在历史意识和理解循环这两个方面,最终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他没有意识到,他所追求的那个最终、最大的圆圈只能作调节性的概念,不能作规范性的概念,否则就会陷入到康德所谓的二律背反。正是鉴于这种不彻底性,伽达默尔才要为黑格尔的“恶无限”正名。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最终还是脱节的,并未能达到真正的统一,整体主义压倒了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最后在整体主义中消失了,未能保持它们之间应有的张力,其后果是,整体主义由于失去了历史主义而变成了绝对主义。而在这方面施莱尔马赫有胜过黑格尔之处,施莱尔马赫始终强调的是整体性与有限性的统一,这种辩证性的理解甚至可以通向今天的后现代主义?眼47?演。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黑格尔的看法只是一个角度,一个视野,一种立场,而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本身应当比黑格尔所能认识到的要丰富得多。哲学史正如哲学一样,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哲学史和任何历史一样都是事后的重构,而且是根据一种哲学的重构,但重构不可能只有一种。对于有限性的此在来说,任何澄明都包含着遮蔽,任何真理都包含着非真理,黑格尔也不例外,他自己的哲学仍然是那个全体的、唯一的哲学中的一个环节,它不可能逃脱这种命运,因此,我们决不排斥黑格尔以外的其他有关哲学和哲学史关系的合理的认识。但问题是,相对近代以来占突出地位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世界观愈演愈烈的态势,黑格尔对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关系(包括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关系)的理解是否在今天仍具有某种启发性的意义?参照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立场和观点,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9
如果你给200分,我就在元旦给你打出一篇txt格式发上来。追问

今天已经交稿啦·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

德国古典哲学概要:从康德到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及费尔巴哈
谢林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批评费希特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超越的、无差别的原则,即“同一哲学”。谢林的“同一哲学”未能超越唯心主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完成。黑格尔批判继承前人哲学思想,建立起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思维...

德国古典哲学毕业论文?
篇一 浅析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摘要:众所周知,德国的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它是指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活跃于德国思想界的资产阶级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本文就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
主要代表人物是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是 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经历了从唯心主 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 始人,他建立了实质上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调和矛盾的哲 学体系和不可知论。费希特从唯心主义立场上继承和批 判了康德,建立了彻底...

德国古典哲学有哪些观点?
其中,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区别,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而不能直接认识事物本身。费希特则提出了“自我”和“非我”的概念,认为人类是通过自我来认识世界的。

近代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些哲学家,作为学院派代表,从唯心主义角度出发,为维护人类精神的独立自主而斗争。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思维第一性,实现存在与思维的统一,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精神、自我和主体在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他们一致认为,最高真理是统一与对立的统一,尽管理解方式各异,但都试图...

德国古典哲学有哪些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叶德国资产 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1. 德国古典哲学涵盖了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这些哲学家的立场大多倾向于唯心主义。2. 费尔巴哈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唯物主义者。3. 然而,将德国古典哲学简单划分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是不准确的。4. 德国古典哲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

德国古典哲学有那些?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

下面谁不是得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谢林?尼采...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这一哲学流派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并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构建了一个调和矛盾的哲学体系,其基础是先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移情是什么哲学观点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思维,哪个是第一性存在。这是所有哲学理论的基础,也是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关键标准。德国古典哲学,如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都在探讨这一核心议题。康德提出了先验唯心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心理结构和理性思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