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习题

要有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11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   代文学家,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这篇短文对      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他表面        ,但内心却隐含着仕途失意的                   之情,透露出                                的特殊心境。
二、重点词语解释:(47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怀民亦未寝    4、盖竹柏影也
           
三、语段阅读:(42分)
①元丰元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               ,             ,            。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1.本文是一篇描绘月色的小散文,文中描写月色的文句有三句,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出,并翻译                                                                  文中正面直接描写月光的一句是             ,侧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均采用             的修辞。
2.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           ,本文是以                             顺序来展开描述的。
3.①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交代了                  ;②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③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                  的人,“吾两人者”是指       和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
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7.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9.请仿照“他是一轮明月,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的句式,按要求填空:
(1)他是一条河流,                                。
(2)他是        ,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        ,                                。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绮丽,以(       )饰舆服  (2)世罕其比(          )
(3)尝(      )以(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      )赐恺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_____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月色     乐观旷达     在贬谪中自我排遣
二、1、高兴的样子    2、想、思考    3、睡    4、原来是    5、寻找/不久
    6、向/在    7、到/极点    8、共同/共同    9、只是、不过/只/只
    10、左右/左右/赞许/拟声词/地方、处所/答应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地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借喻
 2、空明(澄澈透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作者的行踪
 3、记叙      时间、地点和赏月的原因       描写      抒情       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作者的思想。     4、B    5、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苏轼和张怀民        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A  7、D  8、B  9、一只雄鹰      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接受真理。
四、1、 ①都用尽,用来  ②曾经把,左右  ③比得上2、  ⑴①击珊瑚②展珊瑚  ⑵枝柯扶疏,铺垫  ⑶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  ⑷傲慢,又胸有成竹⑸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译文:石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纷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完后,用铁如意敲打它,它随手碎了。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厉地大声指责石崇。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6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26
《轻巧夺冠》。

《记承天寺夜游》的练习题 越多越好!!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题目
1.月色入户,入( 照进,此处拟人,月色有情进入 )2.念无与乐者,念(想起 )3.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一块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空旷澄澈 )

记承天寺夜游
(3) 月色入户:(门)(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有两处点题:___、___。
1.两处点题:月色入户 念无与乐者 2.正面写月的句子有:月色入户 3.侧面写月的句子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原因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夜游的背景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解嘲的乐观 6.写景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求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一套
《记承天寺夜游》1、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
复杂微妙的心情.2.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

初二上册语文报纸《记承天寺夜游》的几道题,帮忙解决~!急~
2、用错觉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夜晚的宁静,祥和,以及月光的明亮,给人以似梦似幻的感受 3、看似不合实际,但作者想表达的是赏月,赏竹柏的闲心,是想表达只有我们这样的闲人有这份闲心,才能看到这些美好的事物。4、闲人指被贬,无所事事的人,吾两人指我和友人。表达了作者被贬的伤感,...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月色如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