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些文章 各位大师来帮忙

徐建西的<阅读大师> 韩静霆的<凡高与青藤> 脂砚的<诗酒月>
各位强人 我真的很急 帮帮忙吧

韩静霆《梵高与青藤》
1888年12月24日,伟大的梵高疯狂地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说也巧,我读《梵高自传——致亲爱的提奥》中的这一节,也是这个日子;12月24日,我实在无法使我平心静气地读下去了。我像一个目击者那样,震惊,震撼,满眼的血色,呜呜地哭了起来。
从书摊上找来的这本书,装订十分粗糙,叠着的书页没有切开。我只好拿着一把锋利的裁纸刀边裁边读。这本书是美国美术史论家欧文•斯通夫妇缩编的梵高书信集。梵高一生孤独,几乎无人可以对话。他在生命的最后十七年,除了发病,每晚都给惟一供给他衣食、颜料和自信心的弟弟提奥写信。提奥精心地收藏了梵高的画作和每一块写了字的纸片。梵高写了上千封信,从来没想过是在为自己做传,正因为这样,梵高的书信“自传”,与那些滥隐于世的自我盖棺加冕的“自传”,以及那些为了出版发行盈利写的“传记”,不可相提并论。梵高的书信靠得住,满纸是孤独的艺术修行者的内心独语。
我的心随着梵高嗫嗫嚅嚅的自语,走进了他那个多雪的冬天。
他在这里与另一位大师级的画家高更相会,然后为了艺术的见解大吵大闹。这是一次永载史册的,没有任何人际关系的纠葛,没有经济利益争夺的唯艺术的伟大争吵。当语言无法使高更屈从的时候,梵高把玻璃杯向亲爱的挚友的头颅砸去,破碎的玻璃片嵌进了墙壁,在地上闪跳,梵高又抓起了剃刀,吼叫着要杀死高更和高更执著的画风。
高更逃走了。
梵高疯狂了。
这是12月24日。
他正在发高烧。他想到外面去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创造力,与高更决一死战。可是他无力离开黄房子。他忽然想把自己耳朵弄下来。掷给高更,这样,就可以把高更狂妄的叫骂彻底挖掉了,铲除了。
脆骨在抵抗,血弄得两只手都粘粘渍渍。越是这样,梵高越滋生着战胜自己耳朵的勇气的胜利和渴望。他没有感觉到疼痛,只是听到那来回锯挫的声音出奇的响亮。
他为这个别出心裁的伟大创意兴奋和骄傲,嘿嘿地笑了起来。快把耳朵割下来,为什么不?他像一位中世纪骑士那样勇敢地拿起了很久没磨的剃刀,伸直了臂,喊了一声:“开始!”他用一只手把自己的耳朵尽可能扯得很长,另一只抓紧了很钝很钝的剃刀,像锯木头那样锯自己的耳朵。开始就不顺利,耳朵虽然在头颅两侧像个附加的东西,没想到实际上这家伙竟然顽强地生了根。
梵高晕倒了,血,汩汩地流在地板上。
那把屠杀自己的刀丢在地上……
我手中的裁纸刀也掉了。我哭起来,满脑子都是晕开的血色。
中国也有一位艺术大师疯了。
这就是徐渭。
我也算是醉心研究过大写意中国画的,有幸与徐渭同脉。我的老师许以庐,对自号青藤道士的徐渭,推崇得很。在许老门下,听青藤青藤不绝于耳。我老师的老师齐白石,则更是对徐渭服贴,在诗中写道:“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白石大师自叹生不逢时,活着无缘行走在青藤门下,情愿死了去做青藤走狗,可以说是崇拜到底了。由齐白石上溯至清代,郑板桥在徐渭死后整整一百年诞生,郑板桥才名沸沸扬扬于后世,诗书画三绝名贯天下。他幸运,生得早些,抢先一步为自己治印,自命不凡为“青藤门下走狗”。如此说来,我等便是也想获得做“青藤门下走狗”的荣誉,至少晚了数百年,迟了几辈子,纵有画心诗胆,也只有做走狗的走狗的走狗的份儿了,惟有远远地望着徐渭的斑驳墨渍,顿着兴叹。
梵高和徐渭痛苦的人生经历是解读他们作品的钥匙。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恐怕没有比徐渭的人生命运更凄惨的了。他生于1521年,浙江山阴人,生身母亲是小妾。他落生刚刚一百天,父亲扔了母亲驾鹤西游,死了。十岁,亲生母亲被轰出了徐门。孤儿徐渭,寄养兄嫂篱下,在侮辱与欺凌中成年,花了二十年工夫,在乡里应试八次,八次落第。虽自负才略,性绝警敏,梦想以天下为己任,却连乡第之门都出不得,这打击是足以让人发疯的。徐渭的婚姻生活也是灾难连着灾难。第一个夫人和他一同相伴七年,患肺病而死。他鳏居十二年之后,三十九岁找了老婆,不到一年就分道扬镳。徐渭一生中有一段短暂时光,侥幸得一人赏识,这人是胡宗宪。作为出入于东南七省的督帅胡宗宪,在抗倭战事中屡屡听他谈兵;作为古文学家的胡宗宪,听他温酒赋诗,把他的诗文镌刻于石上。徐渭常与人暴饮酒肆,烂醉如泥,酒醒后直闯督帅府。胡宗宪宽容和忍耐着这位乌巾白衣落拓不羁的才子,让他一逞才略。哪里想到,胡宗宪因事锒铛入狱,徐渭一生中惟一的慰藉和依靠,像泡沫一样一闪即逝。彼时,徐渭已经年过不惑,第三次婚姻缔结不久又现危机。朝野上下皆为惊骇的胡宗宪之祸,随时会波及他连坐。徐渭惊惧,惶惑,躲在自家房子角落发抖,痛哭而不敢出声。冥冥中他产生了幻听,听见到处在通缉他,听见全副武装的差役的脚步声,木枷铁链和斧铖的磕碰声。他害怕这些声音,却无法逃避这些声音。他仇恨自己的两耳,抓起一把又大又长的三棱巨锥,扎入耳道,胡乱搅动,鲜血四迸……
徐渭的画,是他情感的图录。
他全部用水墨挥写泼洒的画,无一不透露着历尽风霜后的倔强、悲壮、愤激和高标不俗的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真灵性,真命派,真悲欢,真情债,真学养,真见识。他不重复吴门画派,也不重复自己,“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但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我在梵高成百上千封信中,去掉那些芜杂的东西,看到的只有两大内容:一是贫病的悲惨无力的叹息;一是对于天地间色彩的响亮的纵情歌唱。这是梵高生命的复调。在歌唱天地间丰富的色彩的时候,梵高竟然一点儿病态也没有,一点儿也不虚弱,他的声音变得亢奋,昂扬,铿锵,明快。他看到阿尔到处有古金色,古铜色,与因热而变白的天空中带绿调的蔚蓝色配合,构成了卓越美妙和谐调的色彩,兴奋地高喊:“我始终不渝地爱!”他凝眸观看落照,阳光在乱石之间的松树上,烧起桔红色的火,喃喃地说着“美极了”;他感受着世界的那丰姿绰约的黄色,硫磺的淡黄,淡金的黄色,赞叹“多么美丽!”他是如此热爱和阳光一样的黄色,他走过了血红的葡萄园,在远处一回眸,发现葡萄园闪烁金黄,泛有绿色的天空,雨后紫色的土地,在落照的反光中,也处处闪烁着金属般的黄色。他在自己那狭小房间的白墙上,画满了向日葵,他称这小黄屋是世上最漂亮的,是最有审美眼光的少女的闺房!

酒•诗•月
文/脂砚
在喝醉过一百零一次之后,才发现月还是三千年前李白举杯所邀的那轮明月。
人却老了。
李白老了,苏轼老了,李清照老了。
只是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的诗句依然鲜活动人, 在月光下尤显亲切、生动,如陈了千年的酒般散发着醉人的香。
于是李白近了。李白独酌,我仿佛看到他眉宇间难求一败、难觅知音的孤独。
苏轼近了。苏轼举杯,我仿佛听到他“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吟哦。

李清照近了。李清照把酒,我仿佛嗅到她袖子里菊花的盈盈暗香。

我不知道是人读瘦了诗,或是诗吟瘦了人。

若是人读瘦了诗,那为什么还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样瘦绝黄花的人?

若是诗吟瘦了人 ,那为什么还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样清瘦绝伦的诗?

也许是诗和人共瘦,瘦得只剩灵犀一点的灵气、精髓,正如那蒸了又熬、熬了又蒸之后只剩沁香一缕的酒?

李白醉过;苏轼醉过;李清照醉过。所有的诗人都醉过的,我想。

要不,怎么会有那许多清醇如酒、抑或浓烈如酒的诗呢?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化成蝶一般的诗,如同酒一般醉人!

我不知道是酒化作诗,或是诗幻成酒。是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蝶?

也许,酒,原本就是诗;诗,原本就是酒。无论诗,或是酒,都同样醉人。而月,则成了一种见证,“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见证;一种融合,酒化作诗或诗幻成酒的完全融合。

我不知道如今的月是否还记得那一年与李太白对饮的酒事?是否还记得那一夜与苏东坡对视,共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往事?是否还记得那一个黄昏曾有一位女子把酒东篱,守候月满西楼的花事?

月无语。

风乍起,有酒香四溢。是我手中杯里的酒香,飘入远古,飘向远方……

问一下,你是不是六中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9
“梵”字打错拉!
<梵高与青藤>

1888年12月24日,伟大的梵高疯狂地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说也巧,我读《梵高自传——致亲爱的提奥》中的这一节,也是这个日子;12月24日,我实在无法使我平心静气地读下去了。我像一个目击者那样,震惊,震撼,满眼的血色,呜呜地哭了起来。
从书摊上找来的这本书,装订十分粗糙,叠着的书页没有切开。我只好拿着一把锋利的裁纸刀边裁边读。这本书是美国美术史论家欧文·斯通夫妇缩编的梵高书信集。梵高一生孤独,几乎无人可以对话。他在生命的最后十七年,除了发病,每晚都给惟一供给他衣食、颜料和自信心的弟弟提奥写信。提奥精心地收藏了梵高的画作和每一块写了字的纸片。梵高写了上千封信,从来没想过是在为自己做传,正因为这样,梵高的书信“自传”,与那些滥隐于世的自我盖棺加冕的“自传”,以及那些为了出版发行盈利写的“传记”,不可相提并论。梵高的书信靠得住,满纸是孤独的艺术修行者的内心独语。
我的心随着梵高嗫嗫嚅嚅的自语,走进了他那个多雪的冬天。
他在这里与另一位大师级的画家高更相会,然后为了艺术的见解大吵大闹。这是一次永载史册的,没有任何人际关系的纠葛,没有经济利益争夺的唯艺术的伟大争吵。当语言无法使高更屈从的时候,梵高把玻璃杯向亲爱的挚友的头颅砸去,破碎的玻璃片嵌进了墙壁,在地上闪跳,梵高又抓起了剃刀,吼叫着要杀死高更和高更执著的画风。
高更逃走了。
梵高疯狂了。
这是12月24日。
他正在发高烧。他想到外面去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创造力,与高更决一死战。可是他无力离开黄房子。他忽然想把自己耳朵弄下来。掷给高更,这样,就可以把高更狂妄的叫骂彻底挖掉了,铲除了。
脆骨在抵抗,血弄得两只手都粘粘渍渍。越是这样,梵高越滋生着战胜自己耳朵的勇气的胜利和渴望。他没有感觉到疼痛,只是听到那来回锯挫的声音出奇的响亮。
他为这个别出心裁的伟大创意兴奋和骄傲,嘿嘿地笑了起来。快把耳朵割下来,为什么不?他像一位中世纪骑士那样勇敢地拿起了很久没磨的剃刀,伸直了臂,喊了一声:“开始!”他用一只手把自己的耳朵尽可能扯得很长,另一只抓紧了很钝很钝的剃刀,像锯木头那样锯自己的耳朵。开始就不顺利,耳朵虽然在头颅两侧像个附加的东西,没想到实际上这家伙竟然顽强地生了根。
梵高晕倒了,血,汩汩地流在地板上。
那把屠杀自己的刀丢在地上……
我手中的裁纸刀也掉了。我哭起来,满脑子都是晕开的血色。

中国也有一位艺术大师疯了。
这就是徐渭。
我也算是醉心研究过大写意中国画的,有幸与徐渭同脉。我的老师许以庐,对自号青藤道士的徐渭,推崇得很。在许老门下,听青藤青藤不绝于耳。我老师的老师齐白石,则更是对徐渭服贴,在诗中写道:“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白石大师自叹生不逢时,活着无缘行走在青藤门下,情愿死了去做青藤走狗,可以说是崇拜到底了。由齐白石上溯至清代,郑板桥在徐渭死后整整一百年诞生,郑板桥才名沸沸扬扬于后世,诗书画三绝名贯天下。他幸运,生得早些,抢先一步为自己治印,自命不凡为“青藤门下走狗”。如此说来,我等便是也想获得做“青藤门下走狗”的荣誉,至少晚了数百年,迟了几辈子,纵有画心诗胆,也只有做走狗的走狗的走狗的份儿了,惟有远远地望着徐渭的斑驳墨渍,顿着兴叹。

梵高和徐渭痛苦的人生经历是解读他们作品的钥匙。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恐怕没有比徐渭的人生命运更凄惨的了。他生于1521年,浙江山阴人,生身母亲是小妾。他落生刚刚一百天,父亲扔了母亲驾鹤西游,死了。十岁,亲生母亲被轰出了徐门。孤儿徐渭,寄养兄嫂篱下,在侮辱与欺凌中成年,花了二十年工夫,在乡里应试八次,八次落第。虽自负才略,性绝警敏,梦想以天下为己任,却连乡第之门都出不得,这打击是足以让人发疯的。徐渭的婚姻生活也是灾难连着灾难。第一个夫人和他一同相伴七年,患肺病而死。他鳏居十二年之后,三十九岁找了老婆,不到一年就分道扬镳。徐渭一生中有一段短暂时光,侥幸得一人赏识,这人是胡宗宪。作为出入于东南七省的督帅胡宗宪,在抗倭战事中屡屡听他谈兵;作为古文学家的胡宗宪,听他温酒赋诗,把他的诗文镌刻于石上。徐渭常与人暴饮酒肆,烂醉如泥,酒醒后直闯督帅府。胡宗宪宽容和忍耐着这位乌巾白衣落拓不羁的才子,让他一逞才略。哪里想到,胡宗宪因事锒铛入狱,徐渭一生中惟一的慰藉和依靠,像泡沫一样一闪即逝。彼时,徐渭已经年过不惑,第三次婚姻缔结不久又现危机。朝野上下皆为惊骇的胡宗宪之祸,随时会波及他连坐。徐渭惊惧,惶惑,躲在自家房子角落发抖,痛哭而不敢出声。冥冥中他产生了幻听,听见到处在通缉他,听见全副武装的差役的脚步声,木枷铁链和斧铖的磕碰声。他害怕这些声音,却无法逃避这些声音。他仇恨自己的两耳,抓起一把又大又长的三棱巨锥,扎入耳道,胡乱搅动,鲜血四迸……
徐渭的画,是他情感的图录。
他全部用水墨挥写泼洒的画,无一不透露着历尽风霜后的倔强、悲壮、愤激和高标不俗的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真灵性,真命派,真悲欢,真情债,真学养,真见识。他不重复吴门画派,也不重复自己,“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但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我在梵高成百上千封信中,去掉那些芜杂的东西,看到的只有两大内容:一是贫病的悲惨无力的叹息;一是对于天地间色彩的响亮的纵情歌唱。这是梵高生命的复调。在歌唱天地间丰富的色彩的时候,梵高竟然一点儿病态也没有,一点儿也不虚弱,他的声音变得亢奋,昂扬,铿锵,明快。他看到阿尔到处有古金色,古铜色,与因热而变白的天空中带绿调的蔚蓝色配合,构成了卓越美妙和谐调的色彩,兴奋地高喊:“我始终不渝地爱!”他凝眸观看落照,阳光在乱石之间的松树上,烧起桔红色的火,喃喃地说着“美极了”;他感受着世界的那丰姿绰约的黄色,硫磺的淡黄,淡金的黄色,赞叹“多么美丽!”他是如此热爱和阳光一样的黄色,他走过了血红的葡萄园,在远处一回眸,发现葡萄园闪烁金黄,泛有绿色的天空,雨后紫色的土地,在落照的反光中,也处处闪烁着金属般的黄色。他在自己那狭小房间的白墙上,画满了向日葵,他称这小黄屋是世上最漂亮的,是最有审美眼光的少女的闺房!
第2个回答  2007-11-19
1888年12月24日,伟大的梵高疯狂地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说也巧,我读《梵高自传——致亲爱的提奥》中的这一节,也是这个日子;12月24日,我实在无法使我平心静气地读下去了。我像一个目击者那样,震惊,震撼,满眼的血色,呜呜地哭了起来。
从书摊上找来的这本书,装订十分粗糙,叠着的书页没有切开。我只好拿着一把锋利的裁纸刀边裁边读。这本书是美国美术史论家欧文·斯通夫妇缩编的梵高书信集。梵高一生孤独,几乎无人可以对话。他在生命的最后十七年,除了发病,每晚都给惟一供给他衣食、颜料和自信心的弟弟提奥写信。提奥精心地收藏了梵高的画作和每一块写了字的纸片。梵高写了上千封信,从来没想过是在为自己做传,正因为这样,梵高的书信“自传”,与那些滥隐于世的自我盖棺加冕的“自传”,以及那些为了出版发行盈利写的“传记”,不可相提并论。梵高的书信靠得住,满纸是孤独的艺术修行者的内心独语。
我的心随着梵高嗫嗫嚅嚅的自语,走进了他那个多雪的冬天。
他在这里与另一位大师级的画家高更相会,然后为了艺术的见解大吵大闹。这是一次永载史册的,没有任何人际关系的纠葛,没有经济利益争夺的唯艺术的伟大争吵。当语言无法使高更屈从的时候,梵高把玻璃杯向亲爱的挚友的头颅砸去,破碎的玻璃片嵌进了墙壁,在地上闪跳,梵高又抓起了剃刀,吼叫着要杀死高更和高更执著的画风。
高更逃走了。
梵高疯狂了。
这是12月24日。
他正在发高烧。他想到外面去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创造力,与高更决一死战。可是他无力离开黄房子。他忽然想把自己耳朵弄下来。掷给高更,这样,就可以把高更狂妄的叫骂彻底挖掉了,铲除了。
脆骨在抵抗,血弄得两只手都粘粘渍渍。越是这样,梵高越滋生着战胜自己耳朵的勇气的胜利和渴望。他没有感觉到疼痛,只是听到那来回锯挫的声音出奇的响亮。
他为这个别出心裁的伟大创意兴奋和骄傲,嘿嘿地笑了起来。快把耳朵割下来,为什么不?他像一位中世纪骑士那样勇敢地拿起了很久没磨的剃刀,伸直了臂,喊了一声:“开始!”他用一只手把自己的耳朵尽可能扯得很长,另一只抓紧了很钝很钝的剃刀,像锯木头那样锯自己的耳朵。开始就不顺利,耳朵虽然在头颅两侧像个附加的东西,没想到实际上这家伙竟然顽强地生了根。
梵高晕倒了,血,汩汩地流在地板上。
那把屠杀自己的刀丢在地上……
我手中的裁纸刀也掉了。我哭起来,满脑子都是晕开的血色。

中国也有一位艺术大师疯了。
这就是徐渭。
我也算是醉心研究过大写意中国画的,有幸与徐渭同脉。我的老师许以庐,对自号青藤道士的徐渭,推崇得很。在许老门下,听青藤青藤不绝于耳。我老师的老师齐白石,则更是对徐渭服贴,在诗中写道:“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白石大师自叹生不逢时,活着无缘行走在青藤门下,情愿死了去做青藤走狗,可以说是崇拜到底了。由齐白石上溯至清代,郑板桥在徐渭死后整整一百年诞生,郑板桥才名沸沸扬扬于后世,诗书画三绝名贯天下。他幸运,生得早些,抢先一步为自己治印,自命不凡为“青藤门下走狗”。如此说来,我等便是也想获得做“青藤门下走狗”的荣誉,至少晚了数百年,迟了几辈子,纵有画心诗胆,也只有做走狗的走狗的走狗的份儿了,惟有远远地望着徐渭的斑驳墨渍,顿着兴叹。

梵高和徐渭痛苦的人生经历是解读他们作品的钥匙。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恐怕没有比徐渭的人生命运更凄惨的了。他生于1521年,浙江山阴人,生身母亲是小妾。他落生刚刚一百天,父亲扔了母亲驾鹤西游,死了。十岁,亲生母亲被轰出了徐门。孤儿徐渭,寄养兄嫂篱下,在侮辱与欺凌中成年,花了二十年工夫,在乡里应试八次,八次落第。虽自负才略,性绝警敏,梦想以天下为己任,却连乡第之门都出不得,这打击是足以让人发疯的。徐渭的婚姻生活也是灾难连着灾难。第一个夫人和他一同相伴七年,患肺病而死。他鳏居十二年之后,三十九岁找了老婆,不到一年就分道扬镳。徐渭一生中有一段短暂时光,侥幸得一人赏识,这人是胡宗宪。作为出入于东南七省的督帅胡宗宪,在抗倭战事中屡屡听他谈兵;作为古文学家的胡宗宪,听他温酒赋诗,把他的诗文镌刻于石上。徐渭常与人暴饮酒肆,烂醉如泥,酒醒后直闯督帅府。胡宗宪宽容和忍耐着这位乌巾白衣落拓不羁的才子,让他一逞才略。哪里想到,胡宗宪因事锒铛入狱,徐渭一生中惟一的慰藉和依靠,像泡沫一样一闪即逝。彼时,徐渭已经年过不惑,第三次婚姻缔结不久又现危机。朝野上下皆为惊骇的胡宗宪之祸,随时会波及他连坐。徐渭惊惧,惶惑,躲在自家房子角落发抖,痛哭而不敢出声。冥冥中他产生了幻听,听见到处在通缉他,听见全副武装的差役的脚步声,木枷铁链和斧铖的磕碰声。他害怕这些声音,却无法逃避这些声音。他仇恨自己的两耳,抓起一把又大又长的三棱巨锥,扎入耳道,胡乱搅动,鲜血四迸……
徐渭的画,是他情感的图录。
他全部用水墨挥写泼洒的画,无一不透露着历尽风霜后的倔强、悲壮、愤激和高标不俗的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真灵性,真命派,真悲欢,真情债,真学养,真见识。他不重复吴门画派,也不重复自己,“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但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我在梵高成百上千封信中,去掉那些芜杂的东西,看到的只有两大内容:一是贫病的悲惨无力的叹息;一是对于天地间色彩的响亮的纵情歌唱。这是梵高生命的复调。在歌唱天地间丰富的色彩的时候,梵高竟然一点儿病态也没有,一点儿也不虚弱,他的声音变得亢奋,昂扬,铿锵,明快。他看到阿尔到处有古金色,古铜色,与因热而变白的天空中带绿调的蔚蓝色配合,构成了卓越美妙和谐调的色彩,兴奋地高喊:“我始终不渝地爱!”他凝眸观看落照,阳光在乱石之间的松树上,烧起桔红色的火,喃喃地说着“美极了”;他感受着世界的那丰姿绰约的黄色,硫磺的淡黄,淡金的黄色,赞叹“多么美丽!”他是如此热爱和阳光一样的黄色,他走过了血红的葡萄园,在远处一回眸,发现葡萄园闪烁金黄,泛有绿色的天空,雨后紫色的土地,在落照的反光中,也处处闪烁着金属般的黄色。他在自己那狭小房间的白墙上,画满了向日葵,他称这小黄屋是世上最漂亮的,是最有审美眼光的少女的闺房!

参考资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111504157.html

第3个回答  2007-11-15
没有找到 嘿嘿!!

以小喻大作文 那位大师来帮忙
以小喻大。 举个例子。杨朔先生的《荔枝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旨。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已变成一只蜜蜂。感情是因事而发的。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而不大喜欢蜜蜂。因为到从化温...

经典人生哲理文章
我在工余之暇苦读英文,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纯然只为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保持脑子的灵活。吸收新知识的感觉是这么样的美丽,我觉得每一个日子都过得很充实。” 另一位朋友,在商界里担任要职。忙得东歪西倒,偏还抽出宝贵如金的时间来从事社会福利与慈善工作。这样做,只有一个简简单单的原因:...

急需作文素材帮帮啦。急需。
经营人脉的‘脉客’们苦心经营的无非是能在关键时候帮助我们的‘贵人’,其实,‘贵人’无处不在,人间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因缘,每一个因缘都可能 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不要轻忽任何一个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学习对每一个人都热情以待,学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善,学习对每一个机会 都充满感激,我...

无标题文章
她还一个劲的给我讲要不要去香港,要不要去台湾,她们在那边有什么什么。说着一些更没有头绪的话,我就友好的回复了一下她,然后离开了火车站。 那个时候,我也刚刚下火车,身上也是一股味,也是形象邋遢。我就在想可千万别学到这种地步了呀,学佛要学的是智慧,是指导生活更好的,不能走着走着就偏道了。 离开之...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
(1)关于大自然的文章一 走近大自然,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大自然的春天,你看见小草破土而出,感叹生命的顽强。夏天的大自然,树木葱葱郁郁,在一片绿色之中,你会有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秋天的大自然,树木枯黄,树叶飘落,会有一丝凄凉。冬天的大自然,白茫茫的一片,你会领略大自然的纯洁。山是...

求一篇以读书心得为主题的作文,要2000字的,各位大师请帮帮忙吧,急急...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

求一些名人作的文章(原文)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

...要求600字左右 求各位大师帮忙 写的真实一点
又过了两年,我上了三年级。这时,我接触了作文。家中的作文书一本本多起来。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大饱眼福。我也常常梦想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五年级时,我家已经有17本作文书了。现在,我的读书范围已十分广阔,有科学、历史、小说、作文、名著等等。每个周末,我都会到中百仓储...

求高考作文素材
【适用话题】 文化遗产 盲目崇拜(盲动)传承的误区 师道 2.“门道”和“味道” 7月14日《文汇报》刊载易中天的文章:我曾有幸观看梅兰芳先生的表演,亲睹大师风采。那是在1957年,梅先生率团来武汉演出,地点在武昌阅马场湖北剧场。当时我家住在大东门。从大东门到阅马场,大约一站之地。但我们排队买票用去的时间,足以...

我要找个哲学类的文章,哪个好一些呢?
哲学推荐《苏菲的世界》梗概: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