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出自什么典故

如题所述

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是我国古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严格管教孩子的家庭会培养出孝子,娇生惯养孩子的家庭会培养出不肖子孙。

这句话原话应该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出自《增广贤文》

意思是: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的家教,和规矩形成人对家族权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顺。
母亲的事事关心,让孩子心理永远没有断奶的时候,让孩子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事事依赖的情节,是无能的表现。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

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

《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增广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6

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是我国古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没有典故,意思是:严格管教孩子的家庭会培养出孝子,娇生惯养孩子的家庭会培养出不肖子孙。

【同义词语】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出处】《增广贤文》

【释义】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的家教,和规矩形成人对家族权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顺。

母亲的事事关心,让孩子心理永远没有断奶的时候,让孩子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事事依赖的情节,是无能的表现。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扩展资料∶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教育意义

从现在的时代背景看,这个“严父”“慈母”并不是特指父亲或者母亲这两个特定角色,而是代表着两种教育模式——严厉家教和宠溺孩子的方式。实际上,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早已不适用了、也是过于绝对的。

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或态度生硬、冷漠,即使并不经常打孩子,也会使孩子成长在不快乐的家庭环境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常见的表现有,负面情绪和负性思维严重,也就是,看人看事习惯于盯住消极和负面的东西,并自己主观地将消极和负面的东西夸大,这样的人显然很难找到幸福感,很容易自陷于闷闷不乐、愤愤不平或凄凄惨惨的心境中。

相反地,由于现在大多处于421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很容易受到全家所有人的宠溺、娇惯。长此以往,孩子对家长不会有敬畏之心,甚至不懂得如何尊重家长,性格也会变得很自私、很任性,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也不会受到多大欢迎。

而适当的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给予关爱,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美好的童年生活,塑造出孩子积极、乐观、阳光的性格。

所以说“严父”不一定出孝子“慈母”不一定多败儿,而是要找到教孩子的正确方法。

现在的孩子独立性、个人意识更强,孩子犯错,最好是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喜好,他做某事的原因,最好能成为朋友一样,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优点是父母身上的优点,孩子身上的缺点是父母身上的缺点。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好个人品质,选择好管教方式,将对孩子益处颇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19
这个好像是俗语吧,具体还需求证。
不过另外一句“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是出自《增广贤文》的。
第3个回答  2014-01-19
就是个规律的总结,谈不上有典故。
第4个回答  2015-07-03
《增广贤文》——“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的家教,和规矩形成人对家族权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顺。
母亲的事事关心,让孩子心理永远没有断奶的时候,让孩子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事事依赖的情节,是无能的表现。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书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出自什么典故
这句话原话应该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的家教,和规矩形成人对家族权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顺。母亲的事事关心,让孩子心理永远没有断奶的时候,让孩子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事事依赖的情节,是无能的表现。

棍棒底下出孝子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原话应该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俗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厉的家教,和规矩形成人对家族权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顺。母亲的事事关心,让孩子心理永远没有断奶的时候,让孩子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事事依赖的情节,是无能的表现。

“棒打出孝子”的下一句是什么?谢谢!
"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韩诗外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

棍棒底下出孝子
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被奉为老一辈以及老一辈之前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句话的下句是“娇养造就忤逆儿”,从古到今,大家族的家长会制定严格的家法,对犯错的子弟严惩,绝不留情,后世流传较广的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做对了奖...

棍棒底下出孝子,下句是什么来的
”黄荆条下出好人“。【出处】:民间俗语 棍棒式家教,是与蜜糖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常言的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中国...

棒头出孝子的解释
” 《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三:“又道是‘棒头出孝子,筯头出 忤逆 ’。” 词语分解 棒头的解释 .方言。玉米。《抗日歌谣·村村农民齐动员》:“夏日如火热难当,棒头熟来高粱黄。”.棍子,棍棒。 孝子的解释 ∶指对父母孝顺的 儿子 ∶父母死后守孝的人详细解释.孝顺父母的儿子。《诗·大雅...

天下母亲系列之: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一一拨苗助长,适得其反!
“棒下出孝子,娇纵纵忤逆儿!”李太后决定亲自管教自己的皇帝儿子了。李太后精力旺盛,她每天天不亮便推醒儿子,让他早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决不松懈。不仅如此,李太后还日日检查万历的功课,让他背书给自己听,儿子稍有差次,立即严惩。可怜的小万历经常被母亲惩罚,有时一跪就是好几个时辰。李太后...

为什么棒棍低下出孝子。往往不但出不了孝子,反而还出了不少逆子
有一天,周振无缘无故打骂儿子.他父亲看不过意,就来劝阻.他竟然发怒说:"我打我的儿子,关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气的老父亲含泪无语.这天晚上,周振在梦中被抓到阴间,阎王罚他变毛驴.周振急急忙忙申辩无罪.阎王斥责说:"你常常辱骂父亲,忤逆不孝,应该坠入畜生道;而且由于你狂妄自大,旁若无人,...

为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是对的吗?
这句话不一定对,因为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都不同,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再加之后天的努力,棍棒底下会出孝子,相反有的父母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一味的粗暴野蛮的打孩子,自己有一点小事也拿孩子出气,使孩子从小就有判意,最后成不了孝子,还会与父母对着干,甚至是忤逆。

你对中国古代不大不成才,棍棒出孝子的看法
这个涉及感恩心理。不打不成材,棍棒出孝子是我国很古老的一种说法,可以说被现在的年轻父母唾之不及。然而就个人的经历,所见所闻,它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中国人对孩子一般都走两种极端:一是溺爱,极限的惯,惯出来的孩子没有几个孝顺的。原因何在,这些孩子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恨不得把整个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