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宇宙观

如题

《道德经》的宇宙观:北极轴心说

            风行九天  中华九鼎

  主 题 词:道德经 宇宙观 帝 太一 北极星 轴心说
  内容摘要:宇宙观,尤其是自然科学,是影响一个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离开了表征自然规律的宇宙观背景,人类就会因误入错误观念的陷阱,而使人类社会遭受不应有的灾难和伤害。《道德经》是建立在中华古文明的宇宙观——北极轴心说之上的,一个和谐的自然哲学理论体系;它在21世纪必然会放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照耀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

  梯利、伍德在《西方哲学史•序论》中声称:“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
  但是,我们在“西方哲学史”希腊哲学中看到的却是,不管是对元素论、原子论、物活论;还是对于心灵论。“智者对所有这些理论都抱否定态度,断定解决宇宙问题的尝试是徒劳无益的。其理由是,在这个领域里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⑴
  于是,苏格拉底“以对话的形式引申出真理的艺术”⑵、柏拉图的“理念论”遂成为西方哲学的中流砥柱,而“宇宙观”则被交给了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上帝去掌握。因此,也就出现了近现代科学上牛顿的皈依之举和霍金、温伯格面对“大爆炸之前”问题追问的精神“颤抖”。
  同样,在冯达文、郭齐勇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绪论——“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中载:“中国古史又有伏羲氏的传说。大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易•系辞下》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这表明,伏羲氏的故事,与有巢氏、隧人氏、神农氏的故事一样,透露出的主要是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先秦时期的观念走向与西方和印度传统不同的、浓重的‘人间性’。”⑶
  在这里我们无意辨析中国哲学史中所表现出的概念随意性、名词混淆性和学术内在规范的缺失。我们所要指出的是通过上面两段引述,所证明的自先秦之后、古希腊开始,中、西哲学的一个共同的认识论转向:从对自然的探索转向了对社会统治理念的寻求。以至20世纪末,在东西文化之间差异的加深和加剧的历史现实中,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文明冲突论”。
  从而,我们发现,西方宗教观念产生的来源不是人类对于自然原理的追索,而是对社会统治的期待。更为可悲的是由此带来的思想混乱,即统治者对“宇宙观”的漠视和宗教对上帝、真主、神的固守。至此,我们也将更加清楚伽利略被监禁前嘟嚷“反正地球在那儿转呢”时的内心痛苦,以及布鲁诺在火堆上依然坚贞不屈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他们所坚持的是:无论上帝交给宗教裁判所什么样的权力,虽然人身可灭,但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却是永世长存的。
  与此相反,我们本土的道教,其宗教观念,却一直未有对“宇宙观”的离异和屏弃。甚至,紫阳真人对那些游离了“宇宙观”本象而误求金丹大道的方术学者直斥为:“迷迷相引,无有出期。”⑷
  而其承继的正是天台真人张伯端悟真诗篇《西江月》:不辨五行四象,哪分朱汞铅银。抽添火候未曾闻,早便称呼居隐。不解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误他永世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⑸
  并论曰:“惟于有形质之中,而得其无形质之用。则自粗造精,超凡入圣,始得铅汞之秘矣。”⑷
  从这一问题出发,我们深深感到一直被众多注家忽略和轻视,被沈善增先生特别关注而又错解的,关于《道德经》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⑹一句中的“帝”字的解释,日益紧迫地被提高到《道德经》注释的规范确认上来。
  因为这一“帝”字,在《道德经》中虽然只出现一次,但是,它却不仅关系到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道德经》之宇宙观的背景,而且更直接涉及到《道德经》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证明。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完整地建立起北斗极星、四象、九宫、二十八宿体系。四象即指春天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看到的星象。(古人)形象地命之曰苍龙、朱雀、白虎、玄武。每一象又分七舍,月亮大约每天经过一舍。这四象又分别称为东宫、南宫、西宫和北宫,再加上北斗极星所居之中宫,共为五宫。中宫以北极星(太一星)为中央,包括北斗七星所在的拱极区。北极星有帝星之称,居中不动,众星拱卫,形成巍峨的紫微宫。北极星是紫微垣中最明亮的一颗星,位于天极之中,成为定向的中心坐标。⑺
  “《灵枢•卫气行》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为纬,虚张为经。’以上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古人已经有了‘天球’概念。就是说,以观测者为圆心,以无限长为半径,南北为经,东西为纬,以周天二十八宿为标记。这个天球,以北极星(又称太一、天心)为轴心,北斗七星为枢机,自东向西不停地旋转着。⑻
  “古人以春天的天象为观察起点,《说卦》曰:‘帝出乎震,震东方也’即为佐证。每年春,‘龙星’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为春耕之始。”⑼
  谭结实在其《千古绝唱璇玑图》中则解释为:“古人把‘北斗七星’称为‘璇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旋转的机械。据《星经•北斗》的解释,北斗七星俗称‘七星杓’,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一曰天枢;二曰天璇;三曰天玑;四曰天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从天璇、天枢间的距离,延长约五倍远的天空,有一颗亮度为二级的星就是‘北极星’。
  古人认为:在茫茫宇宙中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摇动把柄,使力天权,推动机械,转动天枢,从而使满天星斗都围绕天心(即北极)旋转不停。
  正如孔颖达为《书经•舜典》作疏时所说:‘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是王者正天文之器’。因为在浑天仪(璇玑)上有一个圆盘,安在一个光滑的玉轴上,可透明的圆盘上刻有360度,可以观察天象。同样地把360度划分为每15度一格,就定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和二十八宿在星空的位置及七十二候象。”⑽
  为了简化称呼,同时也为了与“地心说”、“日心说”宇宙观通约,我们将中华古文明的宇宙观定义为:北极轴心说。
  其次,在道教方面。
  北京白云观三清阁、四御殿内供奉的4位大帝,其中之一就是执掌天经地纬和日月星辰四时气候运行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其三,关于郭店考古文献《太一生水》与《道德经》的内在关联。
  安乐哲、郝大维在《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著作中阐述道: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说《太一生水》在其演化这一方面不属于《道德经》的一部分,那么,它起码也应该是第64章修订改进本的一个诠释性评著。
  文本问题之外,更大范围来看,《太一生水》的重要性在于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道家宇宙观给予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说明。该文献简直就是我们所知的中国宇宙论的最早记录。这不仅非常重要地使我们看到了《道德经》其他篇章中那些简约、隐含的宇宙论意向(比如25、38、42、51和52章),而且还相当明确地与这些章节的语言相呼应。”⑾
  其四,更为惊奇的是:北极星是“一颗”聚星。
  W•C•丹皮尔在当代学术研究绕不过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论及‘变星’时,曾举例说:“我们熟悉的‘北极星’,由分光测量,知其含有每四日互相绕转一周的两星,还有一个以12年为周期的第三星,以及一个大约20000年为周期的第四星。”⑿
  “双星绕转彻底澄清了直观上静止不动而又独一而尊的‘太一’‘帝’星观念,它使阴阳原理在宇宙观的层面上又得到了更深刻地确证。”⒀
  综而观之,在“象帝之先”一句中,无论是单字“帝”,还是单词“象帝”,其准确的所指无疑应该是“帝星”之帝,也就是被称为‘太一’的北极星,而非其它。
  何况,作为史官,又精通百家的大学问家老子,对“帝”的思考和运用,除了“帝星”的含义之外,是形成不了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体系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尹志华的下述观点“邵雍认为,‘老子知《易》之体者也’。王安石认为,‘老子之言可谓协于《易》矣!’”⒁
  我们之所以提出“北极轴心说”,并不是要复古倒退到两千年前的认识水平。而是试图说明像大爆炸理论的形成,并不能抹杀“地心说”、“日心说”的历史一样,只为着确切地描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轴心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科学成就和破解《道德经》的大门。
  尤其是意在表明,由于现象世界的误导和欺骗性,使得人们一旦离开了科学发展的观念,一意固守习惯的成见给人带来的灾难和不良后果。很显然,如果周文王和周公旦若是清楚“太一”“帝星”是“聚星”,又有着双星环绕的事实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以“乾”为首的《周易》思想体系和“周礼”的确立。孔子、司马迁对待老子的态度,也势将更加清楚和明确,而不会再做“犹龙”和“隐士”之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论也就不会神乎其神地“独尊儒术”,而能够进入科学的领域,为中华民族造福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4
第二十五章 “道”与宇宙大爆炸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前面几章,我们知道了道的“体”、“用”甚至是能对道产生影响的“害”,本章,老子又对道的存在和运行提出了进一步的看法。
老子说:“道,这个东西生于天地之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清虚寂静、广阔深远,并且在无休无止地运转(寂兮寥兮,周行而不殆)。”老子说,我不知道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勉强把它叫做了“道”,有时也把它叫做“大”。
千百年来,我们人类一直在不停地探讨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现代科学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假说,它认为:宇宙是在不停的膨胀中的,并且在今天依然膨胀不止,用老子的话是“周行不止”,今天的科学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宇宙每天都在或加速、或减速、或匀速地膨胀着。现代科学理论推测,在宇宙之前世界是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广阔深远、涵盖一切,我们用老子的话来解释,叫“寂兮寥兮”。现代科学推论,宇宙在大爆炸开始的一瞬间,物质的质量与能量都趋于无穷大。“轰”一下子炸开的瞬间,所有的东西都在此时产生了,不仅包括了物质世界,甚至包括了时间、空间(为天下母)。这虽是假说,但我们现代的许多物理学和天文学现象却证实了这个假说的正确性,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的真知卓识。再按老子的言论推之,当宇宙膨胀到极限时,它便会重新回到那个基点(逝曰远,远曰反),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极度关心黑洞的原因吧。也许,那个连光也无法逃脱的黑洞便会是宇宙的归宿。
再往下看“大”。佛家说“四大皆空”,“四大”——地、火、水、风。老子说,道家也有“四大”——人、地、天、道。因为“人”有聪明才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能克服物质世界对自身存在的不利因素,所以,老子把人列为了“四大”。“人”要效法“地”,要像大地一样滋养万物、无私宽容;“地”要效法“天”,像天一样生机蓬勃、自强不息;“天”要效法“道”,像道一样沉静深沉、广阔无边。那么“道”效法什么呢?老子说,“道”要效法“自然”。
那么什么叫“自然”。有人说“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有人说“自然是哲学上的宇宙的大规律”……其实,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太正确。在前面,我们知道了,时间、空间、天地、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道”产生的,“道”又怎能却效法自己的“儿子辈”呢?我认为,“自然”应理解为“自身而然”,即“道”本身。“道”本身就“寂兮寥兮”,它沉静清虚、无所不容;它混混沌沌,无知无行,无视无听,可它又比什么都看得明白,听得清。所以说“道”谁也不效法,就效法自己。正如庄子言:“无问其名,无窥其情,故物自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0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自然,自然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统一物质组成的,后人称之为气,气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有序,一种是无序,两种物质状态是在周期性地转化中存在的,从无序到有序是事物的产生,从有序到无序是事物的灭亡,气的有序和无序转化规律就是自然界的最普遍规律。所谓三生万物者,是因为自然界存在一种特殊的能量传递方式,即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转换,这种能量传递方式也可以称之为普遍联系,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种力,也对应着一种物质层次。
第3个回答  2012-12-0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翻译: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是效法的意思
第4个回答  2012-12-04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