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通常考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些?

如题所述

通常来讲,企业国际化有以下三层含义:⑴指企业由国内经营向国际经营发展的渐进过程。此强调的一是过程,一是企业自身及其经营活动的跨越国界。⑵指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此处强调的是企业主动对国际的追求。⑶泛指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国际商务学教授斯蒂芬? 杨(StephenYoung)等在《国际市场进入与发展》(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and Development)一书中指出,国际化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它不仅仅指企业经营行为的国际化(即企业的投资、融资、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还包括企业制度的国际化(即企业机制应适应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需要),和对企业国际化经营行为进行宏观管理的体制和职能的国际化。 一﹑企业国际化的形势 (一)国际化的大背景 西方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时间较长、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其经营特点可以为我国企业所借鉴。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西方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哪些特点? 1、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模式不拘一格所有权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七十年代以来,西方跨国公司出于缓和东道国的民族情绪,减少政治、经济风险,扩大资金来源以及加强企业集团化的趋势的要求,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逐步改变了一味强调独资的做法,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模式。 2﹑分散经营与协调管理的决策体制 目前,西方跨国公司按集中与分权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种不同的体制。第一种是“本国中心”体制,即以母公司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于母公司。第二种是“多元中心”体制,即以分部或国外子公司为中心,决策权相当分散。第三种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体制,即将管理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结合起来,使母公司与子公司在决策权限的分配上得到妥协和折衷处理,这称作“全球中心”体制。 3﹑由专业化经营向综合化经营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七十年代以前,西方跨国公司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经营为主,即根据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和专业分工来安排国外的投资。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跨国公司出现了从单一种类的经营向综合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不只是与当地公司争夺市场,还要与其他国际公司抢占份额。产业、市场、顾客的全球化使企业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经营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海外投资已初具规模,中国对外投资的领域主要是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等。然而,在实践上,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存在不少问题。 1、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可见,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不够。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金额的0.15﹪。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4]。由此可见,中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十分罕见。 2、 海外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1990—2000年度,中国3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23家属于资源开发型企业。但这些产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 3、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且投资方式比较单一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区域分布已扩大到五大洲。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仅指美、加、墨三国)、大洋洲、亚洲(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有明显的地区集中性。从对外投资国别上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过的少数石油,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且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 。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 4、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的是异地化经营 ,难以科学决策 由于受我国政府的国内资金配套和外汇等计划管理的限制,跨国经营企业不能完全依据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决策。 由此看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近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鼓励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应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市场规模、航运成本、国内因素等。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如经济规模(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绝对经济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各经济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此外,经济环境还包括一些与国家的经济活力有关的投资率、物价状况、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市场的运作。及个人所得的增长率、就业率的变化等,影响着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2、政治和法律环境 如果在目标市场的政治不稳定,将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目标市场的法律制度,如进口法规等,也直接影响进入模式的选择。3、文化环境文化的范围很大,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与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人们对文化评判的标准不同,所以就对企业进入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个人所处环境中的道德观念与本民族的道德观念相差甚远,那么他的内心将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管理者可能会对在异国他乡开展业务的能力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文化的相似性可以增强经理们的信心,他们从而会鼓励进行投资,从而影响选择目标国家的时间顺序。4、市场规模 目标国家现时和预期的市场容量是影响进入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较小的市场适于盈亏平衡、销售额较低的进入模式,反过来,销售潜力大的市场适于盈亏平衡、销售额较高的进入模式。目标市场的另一个要素是竞争结构。市场可分为自由竞争市场(由众多不具备统治地位的竞争者组成)、寡头市场(由少数占统治地位的竞争者组成)、垄断市场(独家公司)。自由竞争市场一般比寡头和垄断市场更适合出口进入模式。寡头市场或垄断市场则常常要求采用投资进入模式,在目标国生产。在竞争十分激烈、出口进人模式与投资进入模式均不宜采用的市场,企业可以采用许可合同或其他契约进入模式。5、航运因素 地理距离也是一个环境因素。如果距离遥远,货物运费方面的因素会使得某些出口产品无法与目标国家的当地产品竞争。由此可见,运费高会阻止出口进入模式,鼓励不涉及运费的进入模式。如果贸易的运输成本太高,出口企业有可能在目标国家设立装配工厂,并以此展开竞争,这也是向投资进入模式的一定程度的转化。6、国内因素 国内影响企业海外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其中又以国内市场容量与竞争态势、生产要素与成本状况以及政府外向经济政策导向尤为突出。 一般来讲,如果国内市场容量大,则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余地。这时,多数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先在国内求发展,待到其感觉规模受制于或将受制于国内市场时,再求海外扩张。反之相反。 政府的外向经济政策对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依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政府出口鼓励政策会刺激出口或契约进入模式,相应抑制投资模式。相反,海外投资鼓励政策则会刺激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2
考虑主要因素:
1、政治和法律环境;
2、经济和技术环境;
3、文化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
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从国内市场进入国外市场,在国外设立多种形式的组织,对国内外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领域进行经营的活动的战略。 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通过系统评价自身资源和经营使命,确定企业战略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国际环境变化拟定行动方针,以求在国际环境中长期生存和发展所作的长远的总体的谋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1-08
考虑主要因素:\x0d\x0a1、政治和法律环境;\x0d\x0a2、经济和技术环境;\x0d\x0a3、文化环境;\x0d\x0a4、自然地理环境。\x0d\x0a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从国内市场进入国外市场,在国外设立多种形式的组织,对国内外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领域进行经营的活动的战略。 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通过系统评价自身资源和经营使命,确定企业战略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国际环境变化拟定行动方针,以求在国际环境中长期生存和发展所作的长远的总体的谋划。
第3个回答  2021-03-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