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怎么放映出来的?

通过什么样的原理形成连贯的镜头?怎样发声?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

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扩展资料: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通过自己的发现确立了“视象暂留原理”,他根据此原理发明了“诡盘”。之后到1834年,霍尔纳成功试验出“活动视盘”。发展到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前面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出了原始的动画片。

无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国有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他们争吵的问题是:“马儿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一人认为必须有一只蹄子着地,另一人则认为是腾空的。有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决定用照相机来帮助他们判定。

他架设了24架相机,用巧妙地方式让马儿在奔跑时,相机依次拍下照片。之后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儿在奔跑时,总有一只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影 (综合的现代科技与艺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2

电影放映的原理是通过人的心理过程和间歇运动机构的机械作用的。

间歇运动机构在摄影中把景象的动作连贯地一幅幅拍摄下来,再在放映机中把连贯的画面一幅幅放映出来,由于景象在不断地改变空间位置,加上人的心理作用,从银幕上就看到了活动电影。普通电影的摄影频率和放映频率一致,无声电影为16格/秒,有声电影为24格/秒。

视觉暂留时间从1/30秒到1/5秒。无声电影每1/16秒、有声电影每1/24秒移动一个画格,它们都在视觉暂留时间范围内。由于画面的间歇移动和人的视觉暂留作用,观看者会感到画面是连续移动的,没有间断,但还会感到银幕上有光线闪烁。把闪烁频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每秒48次,闪烁感就会消失。

在片窗后面加装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画面移动一幅,遮光器就旋转一次,而叶片就遮光两次,这样可使光线闪烁频率提高到48次。遮光器与间歇运动机构连在一起,当间歇机构拉片时,遮光器叶片遮光,银幕上无光;当间歇运动停止时,遮光器叶片离开片窗,光线充分照明画面,银幕上产生清晰明亮的图像。

扩展资料:

1895年,法国科学家L.卢米埃尔和他的哥哥奥古斯特发明了拉片机构,即间歇运动机构,从此电影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就诞生了。1896年,电影放映机传入中国,法国人在上海放映了一部短片,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1897年,西班牙人在上海乍浦路口盖了一个有 250座位的简陋电影院,这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从此,各国商人纷纷携带电影放映机和影片来中国放映电影。

一直到解放前,放映机大都依赖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京建电影机械厂,开始制造国产16毫米及35毫米移动式有声电影放映机,供全国工矿企业和广大农村发展电影放映队用。

后又在哈尔滨建电影机械厂,制造35毫米固定式有声电影放映机,供电影院和俱乐部用,80年代,已开始生产70毫米和特殊型式电影所需的放映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影放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

他们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里面装有35毫米凿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旋转机构,并装有一个摄影镜头和放映镜头。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不过现在国内也有了数字影院

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胶片

它是存储在计算机/服务器中,由其"作为"数字放映机播放影片

有数字传输技术的保障,使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从而使观众可以与影片的导演看到"相同"的电影。也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同时映出同一个节目。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

比如上海的IMAX立体巨幕影院

上海科技馆立体巨幕影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影院之一,也是全中国最大的立体巨幕影院。

立体巨幕影院银幕巨大,它高18.3米,宽24.3米(相当于6层楼房的高度),可容纳观众441位。立体巨幕影院的放映设备采用当今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画格最大的70毫米15齿孔IMAX双机放映系统。放映立体电影时,2台放映机同步放出映像,当观众戴上特制的立体眼镜时,映像通过光的偏振原理,使画面产生强烈的立体效果,犹如景物就在眼前,有伸手可触的感觉。6层楼高的巨大画面和6+1声道的音响系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震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14
如下。一、视觉滞留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 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此同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像,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可”。
  二、摄影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康永盛世文化传播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实现。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6�1幕布里奇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 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三、放映术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
  1895 年卢米埃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被几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从此,由他们所启动的活动摄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类纪实工具的发展史上展现了划时代的意义,火车进站的镜头也象征了电影技术发展的源起。

电影是怎样放出来的?运用物理原理解释
答:放出来的是底片的倒像。放映机是运用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实像。把倒立的底片放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再用光源照向底片,倒立的实像就会成像在屏幕上。光---底---凸、\/--- 屏 源---片---透 \/、--- 幕 镜 ...

电影院是怎么放映电影的呢?
从电影发行公司购买的放映权。电影拍摄结束后,要把影片送到电影局审查,审查通过后,制作方会把影片送到中国电影集团确定上映档期,确定后制作方会开始对影片宣传。此时制作方会联系院线确定上映的规模(即在此影院上映的影厅数量,也可理解为卖出的拷贝数量),当确定上映的规模后,制作方开始制作拷贝,专...

电影的放映原理是什么?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

电影是怎么放映出来的
电影放映的原理是通过人的心理过程和间歇运动机构的机械作用的。间歇运动机构在摄影中把景象的动作连贯地一幅幅拍摄下来,再在放映机中把连贯的画面一幅幅放映出来,由于景象在不断地改变空间位置,加上人的心理作用,从银幕上就看到了活动电影。普通电影的摄影频率和放映频率一致,无声电影为16格\/秒,有...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
电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通常放映电影时,每秒要换24张图片并且前后图片中景物差别很大或很小,加之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印象的缘故,我们便从萤幕上看到了活动的影像。为了能使萤幕上看到的像与生活中的物一致,电影胶片应该正或倒插。电影具有独自的特征,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

电影院的电影是用什么播放的?是用光盘播的吗?
具体来说,电影院通过数字电影存储服务器将数字电影数据保存在硬盘或闪存设备中。在播放时,数字电影播放器会通过高清传输协议将电影数据流读取到内存中,并通过独立的显示器显示电影画面。相比于光盘播放,数字电影播放无需担心光盘的划痕和损坏问题,也可以提供更高的播放质量和更稳定的影音效果。同时,数字...

电影放映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放映机镜头里发出一束光,把胶片上的影象投射到银幕上。那束光看着好象是一直在亮着的,其实不然。胶片每秒24张,每张胶片只有运行到镜头正前面的时候,镜头里的光才亮,然后就灭掉。在光灭掉以后,下一张胶片再下来。胶片看似匀速运动,实际是一动一静交替运行。而镜头光看似一直亮着,实际是一亮一...

电影放映机的具体原理是什么呀?具体点说,让初中生可以明白的...
2. 电影放映机的工作原理:电影放映机使用一个凸透镜来放大电影胶片上的图像。胶片位于凸透镜的一侧,而屏幕位于另一侧。当电影胶片在放映机中转动时,光线通过凸透镜,将图像投射到屏幕上。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电影胶片)位于焦距(f)和两倍焦距(2f)之间时,成像距离(v)会大于两倍焦距...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

电影的放映原理是什么?
它是存储在计算机\/服务器中,由其"作为"数字放映机播放影片 有数字传输技术的保障,使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从而使观众可以与影片的导演看到"相同"的电影。也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同时映出同一个节目。同时数字放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