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早期经历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影响

如题所述

  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它是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彭聃龄)。所以才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千差万别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是较难改变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同时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那么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当代心理学家的共识是: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彭聃龄)。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学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后天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的早期经历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
  影响人格形成发展的因素丰富多样,各种心理流派,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个体的早期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中国民间一直有一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童年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心理学家对早期经历对人格影响的研究也很多。弗洛伊德更是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到6岁时,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一个成人的人格适应问题,追根溯源常常可以从早期童年阴影中找到答案。弗洛伊德是以泛性论思想为基础,主张人的性心理发展就是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好前一阶段的矛盾和冲突,就不能完全过渡到较高一阶段,并且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和倒退。人格的停滞和倒退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某些人在成年以后,还保留着早期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主要是因为他在早期阶段有过停滞或倒退的经验。进一步说,一个成人的人格特征往往是他早期阶段发展的停滞和倒退的反应。卡特尔也相信早期经历对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认为个体人格的基本形成发生在7岁以前。而行为学家华生更有其经典名言:“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可以保证:我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华生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塑造个体要从婴幼儿开始,可见早期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而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习得的,通过各种学习形成了自身的行为风格,形成个体不同于别人的人格特征,而童年早期正是学习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因此童年期的经历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儿童早期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一个人的痛苦追根溯源的话,都来自于人在母体胎儿期所经历的痛苦。这虽然是玩笑的说法,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并非全无道理。据研究,胎儿在母体不仅有满足营养的需要,更有安全依恋的需要。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发育非常重要。个体出生后,在婴儿期,安全依恋和食物供给同样重要。安全性依恋的儿童,比较容易发展独立自信的人格,而不安全性依恋的儿童,则较易发展了退缩,抗拒,不自信或者有较多情绪问题的人格特性。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能同时提供食物和较舒适温暖的布质母猴,和只能提供食物的金属丝质的母猴。拥有后者的幼猴比前者,发育的更缓慢,也更冷漠和退缩。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幼年生活中森林的“狼孩”,当被发现后,各个方面的特征都是动物性,再经过训练,语言,认知,思维,情感等各方面都只能达到幼儿的水平,斯皮茨(Spitz)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
  个体的人格应该是人的认知,思维,情感,行为,气质,性格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完善的人格应该是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和发展。
  早期经历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在儿童期正确学习性别角色,成人后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童年期,儿童会学会男女性的区别,学会如何做男孩和女孩,通过父母的榜样,学到成人期后如何做父亲和母亲,并从家庭和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如何和异性相处。如果童年期性别角色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从青春期开始就极易发生性别混乱,以至于影响整个人生发展。童年期,一些不正确的性观念,负性的记忆,也是日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
  早期经历对气质形成的影响: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是依赖还是独立,是冲动还是冷静,是积极还是退缩,是懦弱还是坚强,使宽容还是自私……往往取决于童年期家庭教养,社会环境等早期经历。拥有爱和安全,儿童会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日本曾有报道记载:少年期发生不良行为的孩子中,有60%在婴儿期没有在母亲的怀抱里得到过母乳喂养。童年期良好的家庭教养,积极地鼓励,不过份的保护和打击,是培养儿童独立的关键,儿童期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会一直延续终生。良好的家庭关系,也是儿童学会正常人际交往的模型。相反,不良的家庭关系,会导致个体的社会适应不良。
  早期经历对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影响:科学表明,1—7岁,特别是1—3岁儿童的大脑正值智力发育的黄金段。此间脑对外来信息接受能力占人一生脑接受能力的50%;更重要的是,幼儿脑还是一片空白,犹如建设、基础设施的好坏对后来至关重要。从个体出生到青春期,大脑处于急速发展阶段,是动作,语言,思维等各种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儿童后期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关系密切。
  早期经历对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早期创伤经历对个体的价值观、自我评价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孩子常认同其父母,他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应付外界的变化。如果父母的任一方出现情绪障碍,或其它适应不良的情况,孩子也将采用相仿的方式来应对环境,生活中有的父母不善于应付挫折,他们骂孩子,或者拿孩子出气,这对于儿童而言是极为痛苦的。他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挨批评是因为父母的挫折耐受性低,而会以为碰到问题就应该这样解决。作为被攻击对象,他们常常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真的很坏。长大以后,再碰到类似困难,或者教养自己的孩子时,也会是出同样的方法,所以才会有“有其父必有其子”之说。许多抑郁症患者回忆,他们早年的生活缺乏一种爱,有时父母甚至很粗暴。
  早期经历对不良行为的影响:有一句俗语叫:不良行为三岁起。是指个体的不良行为,在儿童期甚至更早就埋下了火种。早期的经历为日后的行为模式打下了基础。童年时期与同伴的交往模式也会直接影响到日后的社会交往,那些经常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成年后往往会有暴力倾向。童年期缺乏爱和关注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容易发生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是,幼年期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了,发生不良行为的比率会更高一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需求的欲望总是轻易被满足,更自私,任性,缺乏控制能力和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缺少了自我成长的过程,心理模式停留在幼年阶段,长大了,极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纠正起来也更为困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在性别角色、气质、性格形成,认知和思维模式确立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个体的人格在学龄前期已基本定型,这一时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之后的其他时期。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人格健康发展,不幸的童年可能会引发不良人格的形成,甚或影响到个体一生的幸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22

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是较难改变的。

人的大脑都是有存储记忆的,对于一个人而言,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尝试往往都建立在早期,同时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等等均在于早期受以相当的影响。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是较难改变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同时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说早期经历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影响。


详细解读

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彭聃龄)。所以才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千差万别的人格特征。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

当代心理学家的共识是: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彭聃龄)。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学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

后天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2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6)学校教育因素;
(7)个人主观因素。
其中,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也就是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人格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自我调控系统即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童年经历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如何解释?
童年的幸福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长久的。童年时期的经历、感受和环境会对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可能会影响整个人生。童年的幸福经历会让人在成年后更加自信、积极、乐观和独立。童年时期获得的支持、关爱和安全感会在成年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自我认知,使...

为什么说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的童年经历对我们的人格塑造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童年的幸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长久的,它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童年时期,孩子们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幸福的童年可以给他们创造出安全舒适的环境,并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

为什么说童年经历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
童年时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对其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童年的幸福经历可以对一个人的人格、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影响其整个人生。一些研究表明,童年时的幸福经历可以对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例如,童年时有着安全、稳定、温馨的家庭环...

为什么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影响那么大?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方面的案例实在太多了,比如流传中“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究其原由,是这些老人,大部分在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经历了批斗、运动和物质匮乏;所执行的思维,是一种非友即敌的敌对斗争思维。他们抢座位、贪小便宜、好斗难以好好说话、喜欢聚众活动,都是那个史无前例的...

人格会发生改变吗?
同时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说早期经历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影响。详细解读 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彭聃龄)。所以才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千差万别的...

为什么童年经历对人有如此大的影响?
童年的幸福体验可以对一个人的整个生命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经历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并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关系和自我形象。具体来说,童年幸福经历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更健康、积极和稳定的人格特征,如自尊、自信、同理心、乐观和适应性。同时,幸福童年经历还可以...

人格是否会随着成长而改变?
2. 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强调了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人格不仅受自我意识的调控,而且对生活方式和命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早期经历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 人格是心理特征的体现,表现出每个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独特风格。这种独特性导致了“人心不同,各有其面”和“龙生九子,各...

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加之独生子女数量庞大,童年经验的积累多为求学经验积累,这样就会造就独生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协调,要很晚才懂得协作与社会分工,相对于双生家庭和多子女家庭 这样的童年经验对荣辱观的建立也相对较晚。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够用,但如果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童年经历 会有怎样确切的影响,如果您想知道,...

童年经历与人格形成的关系?
心理学认为,幼年经历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六岁之前的经历,用我们中国人虚岁来说,就是七八岁之前的。这两部电视剧我都看过了,其中后一部还下载了重新看过。童年的经历,尤其是对心灵产生重大影响的或者灾难性打击的,类似于在催眠状态下进入记忆中,印象深刻,终生难忘,会伴随一个人的成长...

心理学家告诉你:人格的形成,来源于一个人的早期记忆,你相信吗?_百度知 ...
人格的形成来源于早期的经历 人格具有个体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形成,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童年的生活环境对它的影响非常之大。它要经过对事物的认识、情感及意志的心理过程,慢慢地到成年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人格。而人格一旦形成,它又会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心理过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