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 须敬听的资料

我是3辩,应该怎样做呢?我要正和反方的资料。

  「父母教。须敬听」,这个意思首先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的听你讲。我们看现代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就会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是变进步了还是变退步了?我们要深思。孩子这样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时,并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态度。一个人在家里不恭敬地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很难用

  虔敬之心去对待别人,长辈的话、领导的话,当然很难有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女,要用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的教育。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应该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恭敬心、慈悲心。有一本书非常之好,非常适合父母讲给孩子听,这就是民国初年湖州蔡振绅先生编辑的《德育课本》,这本书精选了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信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可以

  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这些故事来诠释《弟子规》深刻的涵义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在他心里这些德育的观念就扎下根来。

  所以,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假如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不要!因为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正在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父亲本来火气很大的,可能因为你顺承的态度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骂完你,他的情绪就会平

  和许多,突然又想想,我好象骂儿子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很主动地削一点水果,「来,一起吃水果」。这个时候你也要很自然地走过来,当作若无其事。你能不能马上说:要跟我和解吗?不要把家庭变成战场,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佩服就会提升。当父母愈尊敬你,以后你跟父母就很好沟通,他慢慢会觉得谁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儿。所以「父母教。须敬听」。

  我们要知道,父母比我们年长很多,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所以他们的教诲对我们身心必定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必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如果能虚心恭敬地去听取,就能够帮我们避免走很多人生的弯路。如果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往往会吃亏,俗话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都是真心爱儿女的,都希望儿女能够顺利、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父母教。须敬听」,不仅要听,听了之后要照做,要依教奉行,这个听就没白听,这才叫敬听。听了以后不肯去做,那

  怎么能叫敬听!而听父母的教诲,得利益的还是自己,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我们能够听父母教,父母对我们没有所求,我们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分。

  「父母教。须敬听」,不仅是父母的教诲,同时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包括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发扬文化最关键的是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一个道、一门教育、一种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

  这门教育、这门文化把一个人捧起来,所以关键是人要去做到。我们现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做为一个中华儿女,现在还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恭敬、赞叹,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着五千年的道统,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敬仰,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沾了光,我们可不能自高自大,以为我们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如果躺在老祖宗的树荫下而不肯依教奉行,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

  「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我们要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

  我们要虚心恭敬地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把我们错误的人生方向改正过来,这对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因此,能够提醒我们的这种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步入社会,谁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父母、先生、妻子、老师、朋友、同事、领导、邻居甚至社会上不认识的热心人。

  所以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的,我们要把他当作父母一样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者是他故意来找碴的、来挑衅的,这样我们怎么办?我

  们还是要「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恭敬。为什么?他说的不对,如果我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过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得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跟他去辩论,没必要。这是把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生烦恼,这是愚蠢的人才干的,聪明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因此,对待这样的人,我们的态度是「恭敬但不从命」,所谓「君子远小人」,其实并不是说我们要离小人远远的,而是说我们要有人生的智慧

  去判断善恶美丑,凡是各种不良的言行举止,我们全都要有力量去控制,不让它们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像过去唐太宗纳谏,有人跟他讲他的缺点,即使是有人讲错了,唐太宗也不介意,反而会奖赏他。别的臣子看到了,跟皇帝说,他跟你说这个缺点说错了,你怎么还能奖赏他,惩罚他才对。唐太宗说,你们不知道,如果他说错了我就惩罚他,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跟我提意见了,我奖励他是奖励他这种提意见的精神。圣明的君主有这种心量、有这种智慧,他的成就就大了。所以「父母教。须敬听」,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养成我们虚

  怀若谷的圣贤品格。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一旦我们养成虚怀若谷的品格,我们就能突破各种人生的障碍,从而高瞻远瞩地经营我们辉煌的人生。

  正方一辩辩词:谢谢主席,各位,当今很多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孰轻孰重表现出迷茫。所谓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而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但要判断哪一个更重要则要从理论与事实上判断何者更能够使人的价值更大。我方认为:社会价值比个人价值更重要。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历史涵概了所有流逝的岁月就象你在海中游泳你越出海面潜入海底海水哪怕你变成飞鱼最后还是落入海里,没人能超越历史,历史将前进这是必然。个人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一个人‘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含义的差异取决于社会对价值的评判标准,任何价值都应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李嘉诚一种理财哲学就是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行为合理与否。人生不能躺着游——像某些鱼类,不能爬着走——像某些兽类,而是站着前行的。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摆脱某些人生存只为个人架子的可悲姿态。惟有社会才是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的唯一场所。社会价值理所当然大于个人价值.
  第二,对伟人与英雄我们充满崇敬与敬仰,他们以雕塑姿态巍然屹立我们心中,在焦渴的心里挥洒阳光和雨露为寂寞的灵魂献上灿烂与芬芳。像古代屈原以国为任,海瑞以民为本,辛弃疾爱国之心,他们身处逆境心志明,脚踏实地尽力为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而在当代,冯艾去西部支教,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怀着大无畏的精神,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而做出了贡献。这是中国的脊梁。而成龙、周杰轮、赵忠详他们只是取得了个人的成就因此他们只是名人而非伟人。什么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才叫真的价值,有价值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生,也是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人生。以上这些时代英雄们都是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社会价值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第三,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程度取决于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条件。如果人的个人价值不表现为社会价值,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个人不断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价值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实现的过程。 我方反对把个人价值摆在第一位的个人主义。我方主张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最大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个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也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人。人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
  第四,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它是主导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和信念的精神支柱,应该在社会中占据主导、支配地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如果脱离社会价值来寻求自我价值,或者通过危害社会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寻求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最终不仅不能实现,而且还会陷入自我空虚、甚至被社会淘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些企业片面强调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即企业的自我价值,脱离社会价值甚至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其结果是不仅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自我价值不能实现,而且最终必将被社会淘汰简而言之,人的价值的实质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爱因斯坦也曾经这样说过:“人只有贡献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工作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把人的社会价值确定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对人与社会互助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的社会价值本质的正确揭示。个人的自我价值必须以其社会价值为前提和条件,离开了社会价值,他的自我价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无法兑现的“乌托邦”。青年人富有遐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的特点,也是优点。但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社会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所以我方观点社会价值比个人价值更重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5
fdgjdtjdhg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是什么意思?
出处: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原文(节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

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这句话出自《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三字经》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

父母教,须敬听,出自什么
出自《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自哪里
出自《弟子规·入则孝》。解释: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

“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出自()。
【答案】:A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故正确答案为A。

急需《弟子规》 入则孝及全文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

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关于“父母教,须敬听”的故事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_百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是听到父母的叫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答应父母要做的事不可以懒惰,答应了要赶快去做;父母在教诲的时候,要恭恭敬敬的领受;父母训斥、责罚时,要虚心接受,以反省的心来接受。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尊敬、孝顺父母,在...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这句话出自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规》。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