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如题所述

1、不采取过激方式: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不打骂不成才,所以孩子犯错的时候,根本不心平气和的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先骂一通或者打一顿再说。但是这样对待孩子,孩子不仅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留下心里阴影,导致性格变得偏激。
2、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并且像父母模仿学习,嘴上的教学远不如实际行动的影响力大,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做家长的品行不端,那么教出来的孩子很难说不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所以言传身教很重要。
3、不扼杀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了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以后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5
教育孩子的方法如下:
1、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有耐心,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想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时候,自己是什么心态,这种同理心是应该有的。急躁的灌输教育其实和暴力没有区别,只会伤害孩子而起不到任何作用。
2、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边教育孩子,自己却完全做着相反的事情,并不是父母的身份就能让孩子完全听从家长的教育,这种老旧的思想与家长自己所追求的现代教育是完全违背的。教育孩子不是要让孩子完成一个目标或达到某种层次,而是让孩子自我不断的发展。
3、适当的激励孩子,有一定的成果才能持续的发展兴趣,有动力才会有结果。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对错之分,做对了一道题和做错了一道题并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评价,生存能力。错了也只是在判别规则上的错,而不一定是行为上的错。
第2个回答  2020-10-23
关注
教育,是每个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好坏,可以说决定着孩子未来人生的方向。

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下面的五种方法让你明白。

1、“当孩子的好朋友”

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一份责任。但在培养孩子中,如果家长总是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去爱孩子,这样传递给孩子的爱,总会产生一条“缝隙”!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与孩子亲密无间地交谈,而不是做一个高高在上传达命令的独裁者。

2、“让孩子自信”

不管是宝宝刚懂事还是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要步入社会,在各阶段中,家长最应该给予孩子的不是经济上的支持、不是预先帮孩子规划好人生未来道路的支持,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信和鼓励!

教育、鼓励孩子是家长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你应该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妈妈相信你!”你要告诉你的孩子:“哦!宝贝,你这件事做得真好!”

不应该对孩子说:“你就是不行,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等等这些话来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地。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不是在否认孩子的行为中建立起来的。

3、“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人的环境下才能长成。

孩子出生后,如果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那么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家长需要让孩子清楚自己的存在,需要人对他确认、理解、鼓励,这样他才能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

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

4、“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明白孩子不会自动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教育方式多变通”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几乎的千篇一律,并不会去变通。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用50种方法去教一个孩子,看他最适合哪一种,但是我们往往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孩子。”

作为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应该死板般地“照方抓药”,应该要研究孩子的生活习惯,从中选择定制一套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4-14
论施教
韩愈对教师的定义,可谓精辟而全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常而言,师之上者传道,中者授业,下者解惑;学生亦然,上者乐道,中者爱业,下者好问。
如今,授业,常常由学校与社会负责;而传道,往往由家庭承担:所以,尽职的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逢善识之人,则易用世;遇善教之师,则易成器。想要学生优秀,必先教育良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有言传,不如身教。孔子有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践行想说的事,再将它说出来。)对此稍加改动,便是施教的纲领:先行其言,而后教之;先为其人,后自从之。其要点,无非公正、平和。
上梁不正下梁歪;想要正人,必先正己。若欲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恐怕难以奏效。所以,必先树立良好的榜样,才有资格、有能力、有把握去教育他人——不然,逆反之心,顶撞之言,阳奉阴违之举,将屡见不鲜。
心净而后知轻重,心正而后明是非。若能理清是非轻重,则处事常无大碍,虽错亦不远。为人处世,当以道德仁义为重,功名富贵为轻;利人爱己为是,损人害己为非。
疾风烈日,人多畏而远之;和风丽日,人常喜而近之。故心当公正,性要平和:如此,则人敬而不畏,爱而不恶;并且,教则易受,诲则易服。
施教,当始于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终于高尚的道德修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前人有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善难修而易改,恶易染而难移。所以,将善种佳苗植入心田,愈早愈好:譬如,健康的饮食,适当的锻炼,规律的作息,适宜的爱好,有礼的言行。
随着其心智的逐渐成熟,则要注重损有余而补不足。胆小者,壮其胆;心粗者,细其心;性躁者,抑其躁;行缓者,速其行……期间,尤要留心提升其明是辨非的良知,与独立自主的思维;并加意培养其不为恶乱的定力,与抗逆应挫的毅力。
若心性已坚,又当充分告知人情世故,助其内方外圆且老成练达。此时,世态的炎凉,人心的险恶,自己吃过的亏,旁人受过的苦:诸如此类,不必遮掩,只管道来。
施教的原则,大抵如下:先德后才;方良时当;亲爱有度;宽严相济;循序渐进。对于后两条,前人多有谈及,且并无疑难与补充之处,故不再赘述。
古人云:“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德厚者,即便无才无能,常也足以谋生;才高者,若德行轻薄,反容易伤身害命。且大才出于德,大智入于道。道德的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即便百无一能,也自有经天纬地的管理之才。
幼时才智聪颖者,往往心性轻浮。若不以为忧,反以为喜;不镇以道德,济以宽厚——则长其虚荣之心,益其骄浮之气;非但难成大器,反而易为祸端。
《菜根谭》有云:“善启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勿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又云:“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施教之时,尤要讲究方法,注意时机:教,只是手段;改,才是目的。教而不改,虽多无益;教而不当,适得其反。方法好,更易服人;时机当,更易入心——而方法与时机的把握,富于变化,难以尽言,敬请自悟。
《呻吟语》有云:“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人云:“惯子如杀子。”可见爱人有度,方不为害;此理知之极易,行之甚难。故前人亦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此外,长辈与晚辈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太疏则不亲,太近则不敬。若父母与子女,亲密得如同朋友,这绝非好事。
关于施教,我虽谈论了不少,但疏漏的更多。古今中外,涉及教育的文籍,可谓汗牛充栋;读者如有兴趣,大可自行搜寻。譬如《论语》《礼记·学记》《菜根谭》,其中均有不少精华可以汲取。
不过,受人之物,未必归己。物有虚实之分:实者,若受之人而入于手,便算己有;虚者,须受之人且入于心,方为己有。——若不能解悟,圣贤之书与精妙之理,看得再多,也是徒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0-23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旁观者也好,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下面介绍下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