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十一 学五(2)

如题所述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如程先生解"直方大",乃引孟子。虽是程先生言,毕竟迫切。〔节〕

  看文字先有意见,恐只是私意。谓如粗厉者观书,必以勇果强毅为主;柔善者观书,必以慈祥宽厚为主,书中何所不有!〔人杰〕

  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於理当否。当於理则是,背於理则非。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广〕

  学者不可用己意迁就圣贤之言。〔德明〕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扬〕

  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得是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谦〕

  大凡读书,不要般涉。但温寻旧底不妨,不可将新底来搀。〔道夫〕

  文字不可硬说,但当习熟,渐渐分明。

  凡看圣贤言语,不要迫得太紧。〔振〕

  大凡看文字要急迫不得。有疑处,且渐渐思量。若一下便要理会得,也无此理。〔广〕

  看文字,须是退步看,方可见得。若一向近前迫看,反为所遮蔽,转不见矣。〔力行〕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大概病在执著,不肯放下。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横渠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说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得新意来。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萤,中"虫改田"〉〕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力行〕

  到理会不得处,便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仍且只就本文看之。〔伯羽〕

  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见得,读书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今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又曰:"这般也有时候。旧日看论语,合下便有疑。盖自有一样事,被诸先生说成数样,所以便著疑。今却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少间或有说不通处,自见得疑,只是今未可先去疑著。"〔贺孙〕

  看文字,且自用工夫,先已切至,方可举所疑,与朋友讲论。假无朋友,久之自能自见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此所谓"何天之衢亨"也。盖蓄极则通,须是蓄之极,则通。〔〈萤,中"虫改田"〉〕人杰录云:"读书须是先看一件了,然后再看一件。若是蓄积处多,忽然爆开来时,自然所得者大,易所谓'何天之衢亨',是也。"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道夫〕

  问:"看理多有疑处。如百氏之言,或疑其为非,又疑其为是,当如何断之?"曰:"不可强断,姑置之可也。"〔人杰〕

  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必大〕

  因求讲学言论传之,答曰:"圣贤之言,明如日月。"又曰:"人有欲速之病。旧尝与一人读诗集,每略过题一行。不看题目,却成甚读诗也!又尝见龚实之轿中只著一册文字看,此其专静也。且云:'寻常出外,轿中著三四册书,看一册厌,又看一册,此是甚功夫也!'"〔方〕

  因佥出文字,偶失佥字,遂不能记,云:"旧有人老不识字,然隔年琐琐出入,皆心记口数之,既为写下,覆之无差。盖其人忠寔,又专一无他事,所以记得。今学者不能记,又往往只靠著笔墨文字,所以愈忘之也。"〔方〕

  先生戏引禅语云:"一僧与人读碑,云:'贤读著,总是字;某读著,总是禅。'沩山作一书戒僧家整齐。有一川僧最〈蠚,中"虫改若"〉苴,读此书,云:'似都是说我!'善财五十三处见善知识,问皆如一,云:'我已发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如何行菩萨行,成菩萨道。'"

  问读诸经之法。曰:"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淳〕以下读诸经法。

  学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闳祖〕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说个当然之理。恐人不晓,又笔之於书。自书契以来,二典三谟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只是如此,可谓尽矣。只就文字间求之,句句皆是。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测也,但患人不子细求索之耳。须要思量圣人之言是说个甚么,要将何用。若只读过便休,何必读!〔明作〕

  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晓。〔敬仲〕

  读书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晓,不必去偏曲处看。易有个阴阳,诗有个邪正,书有个治乱,皆是一直路迳,可见别无峣崎。〔宇〕

  人惟有私意,圣贤所以留千言万语,以扫涤人私意,使人人全得恻隐、羞恶之心。六经不作可也,里面著一点私意不得。〔节〕

  许多道理,孔子恁地说一番,孟子恁地说一番,子思又恁地说一番,都恁地悬空挂在那里。自家须自去体认,始得。〔贺孙〕

  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又约。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近日学者多喜从约,而不於博求之。不知不求於博,何以考验其约!如某人好约,今只做得一僧,了得一身。又有专於博上求之,而不反其约,今日考一制度,明日又考一制度,空於用处作工夫,其病又甚於约而不博者。要之,均是无益。〔可学〕

  学者只是要熟,工夫纯一而已。读时熟,看时熟,玩味时熟。如孟子诗书,全在读时工夫。孟子每章说了,又自解了。盖他直要说得尽方住,其言一大片,故后来老苏亦拖他来做文章说。须熟读之,便得其味。今观诗,既未写得传,且除了小序而读之。亦不要将做好底看,亦不要将做恶底看,只认本文语意,亦须得八九。〔〈萤,中"虫改田"〉〕

  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看论语,专只看论语;看孟子,专只看孟子。读这一章,更不看后章;读这一句,更不得看后句;这一字理会未得,更不得看下字。如此,则专一而功可成。若所看不一,泛滥无统,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某旧时文字,只是守此拙法,以至於今。思之,只有此法,更无他法。〔僩〕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如语孟二书,若便恁地读过,只一二日可了。若要将来做切己事玩味体察,一日多看得数段,或一两段耳。"又云:"看讲解,不可专狥他说,不求是非,便道前贤言语皆的`当。如遗书中语,岂无过当失实处,亦有说不及处。"又云:"初看时便先断以己意,前圣之说皆不可入。此正当今学者之病,不可不知。"〔宇〕

  人只读一书不得,谓其傍出多事。礼记左传最不可不读。〔扬〕

  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没紧要,可以札记问人。若是经书有疑,这个是切己病痛。如人负痛在身,欲斯须忘去而不可得。岂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则记之纸邪!〔僩〕

  浩曰:"赵书记云:'自有见后,只是看六经语孟,其他史书杂学皆不必看。'其说谓买金须问卖金人,杂卖店中那得金银。不必问也。"曰:"如此,即不见古今成败,便是荆公之学。书那有不可读者?只怕无许多心力读得。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却在这边自若也。要有主,觑得破,皆是学。"〔浩〕

  向时有一截学者,贪多务得,要读周礼、诸史、本朝典故,一向尽要理会得许多没紧要底工夫,少刻身己都自恁地颠颠倒倒没顿放处。如吃物事相似:将甚么杂物事,不是时节,一顿都吃了,便被他撑肠拄肚,没奈何他。〔贺孙〕

  看经传有不可晓处,且要旁通。待其浃洽,则当触类而可通矣。〔人杰〕

  经旨要子细看上下文义。名数制度之类,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以妨学问。

  理明后,便读申韩书,亦有得。〔方子〕以下杂论。

  诸先生立言有差处,如横渠知言。当知其所以差处,不宜一切委之,所以自广其志,自进其知也。

  读书理会道理,只是将勤苦捱将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犹勤,而况寡德乎!"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后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将精义诸家说相比并,求其是,便自有合辨处。〔璘〕

  因言读书法,曰:"且先读十数过,已得文义四五分;然后看解,又得三二分;又却读正文,又得一二分。向时不理会得孟子,以其章长故也。因如此读。元来他章虽长,意味却自首末相贯。"又问读书心多散乱。曰:"便是心难把捉处。知得此病者,亦早少了。向时举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说与直卿云:'且如读十句书,上九句有心记得,心不走作,则是心在此九句内,是诚,是有其物,故终始得此九句用。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诚,便无物也。'"明作,以下论看注解。

  "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著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今来学者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若如此,全不见得他说是非,只说得自家底,终不济事。"久之,又曰:"须是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深思之;又不得,然后却将注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方有味。不饥不渴而强饮食之,终无益也。"又曰:"某所集注论语,至於训诂皆子细者,盖要人字字与某著意看,字字思索到,莫要只作等闲看过了。"又曰:"读书,第一莫要先立个意去看他底;莫要才领略些大意,不耐烦,便休了。"〔祖道〕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於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忆顷年见汪端明说:"沈元用问和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某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云。此一段,系先生亲书示书堂学者。

  凡人读书,若穷得到道理透处,心中也替他饶本作"替地"。快活。若有疑处,须是参诸家解熟看。看得有差互时,此一段终是不稳在心头,不要放过。〔敬仲〕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学蒙〕

  经之有解,所以通经。经既通,自无事於解,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今意思只滞在此,则何时得脱然会通也。且所贵乎简者,非谓欲语言之少也,乃在中与不中尔。若句句亲切,虽多何害。若不亲切,愈少愈不达矣!某尝说:"读书须细看得意思通融后,都不见注解,但见有正经几个字在,方好。"〔大雅〕

  句心。〔方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20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语录和论说集,以朱熹与其门徒的问答形式记录,即师徒间的对话。您的卷十一 学五(2) 出自该书。
由于您未提供更多信息,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朱子语类》卷十一 学五(2)
浩曰:"赵书记云:'自有见后,只是看六经语孟,其他史书杂学皆不必看。'其说谓买金须问卖金人,杂卖店中那得金银。不必问也。"曰:"如此,即不见古今成败,便是荆公之学。书那有不可读者?只怕无许多心力读得。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却在这边自若也。要有主,觑...

文言文朱熹翻译
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朱子全书》卷6)。“看入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 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朱子语类》卷11)。 (4)切己体察。这是要求读书时...

《朱子语类》卷十 学四(2)
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著落。〔道夫〕 某自潭州来,其他尽不曾说得,只不住地说得一个教人子细读书。〔节〕 读书不精深,也只是不曾专一子细。〔伯羽〕 看文字有两般病:有一等性钝底人,向来未曾看,看得生,卒急看不出,固是病;又有一等敏锐底人,多不肯子细,易得有忽略之意,不可不戒。〔贺孙〕 ...

中国天文史的由鼎盛到衰落(从宋初到明末)
他从旋涡水流把物体卷入旋涡中心的现象出发,认为“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朱子语类》卷一)。在今天看来,这个学说自然有很多错误,但比起...

关于朱熹理学中的“格物致知”中寻找的理?
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朱子语类》十四)可见“格物”在朱熹《大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释经一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耐心属于什么能力
做到有耐心,是很不容易的。没有耐心的人,做了农民,最容易有拔苗助长的冲动。没有耐心的人,做了商人,最容易有一夜暴富的冲动。没有耐心的人,走上仕途,最容易有一步登天的冲动。没有耐心的人,患了病,最容易病急乱投医,无法忍受“病去如抽丝”般的等待没有耐心,体现为想要的东西,要...

朱子语类详细资料大全
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中华书局有排印本。基本介绍 书名 :朱子语类 作者 :(宋)黎靖德 ISBN :9787101004151 定价 :248.00 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1986 开本 : 32 作...

把对方短信拦截对方有提示吗?
《朱子语类》卷十一:“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1]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五回:“一句话提醒了王夫人。”[2]清·曹雪芹《红楼梦》第...

文言文译文省俭之法
”(朱子语类》卷8)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精神。 (6)居敬持志。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已则实践其迹”(《性理精义》)。 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

如何学习高中文言文
《朱子语类》卷十一:人读史书,节目处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甚事!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节目处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吕先生讲就一篇中挑精彩的段落来背,更为灵活可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