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鲁迅 这一课的课后题怎么做??

如题所述

  一、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
  1.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阅读课本P116周粲《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鲁迅的《风筝》与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而又不得,心情异常沉重。《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06
1、惊异的是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是春二月,而在北京的冬季就有人放风筝;悲哀的是看见风筝就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因而悲哀。
2、指作者毁掉了弟弟苦心孤诣制造的风筝。
3、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第2个回答  2005-12-16
第一题是:肃杀的天空中出现风筝,所以感到惊异.出现风筝,想起小时侯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法补救,所以感到悲哀.

第二题:"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功的风筝扎断,踏扁.

第三题:表达作者更深层的悲哀.

《风筝》鲁迅课后问题
1、作者见了风筝,感到惊异与悲哀,是因为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是阳春二月,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因此想起小时候的一幕,心里不仅悲哀。2、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放风筝,气得我把他快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3、表达了作者更加沉重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教,简直是...

鲁迅《风筝》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
1、从表达方式上看,《风筝》应归于记叙文,全篇采用( dao )叙的手法,开篇先由(北京的冬季,有一二风筝在浮动 )引出对我幼时风筝事件的回忆,结尾再回到(风筝 ),这样( ),结构严谨。从叙事的线索看,本文采用双线并行的手法,明线是( 鲁迅dui风筝de bian hua ),暗线是小兄弟的感情...

风筝 鲁迅 课后习题一大题和三大题。。快快、急
..第一大题: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折断、踏扁了。3、表达了更深...

鲁迅 风筝 书后问题答案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小兄弟...

初一鲁迅的《风筝》课后题
《风筝》课后题 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2)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3)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

鲁迅 风筝课后题答案
那年的中秋节队里决定杀几只羊分给社员,我迫不及待地去领羊肉,并私下做主用半斤羊肉换了四根羊后腿骨,为此挨了父亲的一顿臭骂。尽管如此我还是满怀感动,我还是暗暗地把快乐握在手里“递给”了我的童年。童年让山更青,水更蓝,山上密匝匝的白桦林,山下炊烟袅袅的几十户人家,村头的三间...

鲁迅 风筝课后题第二题
课后第二大题 课文第四段对事情发生“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

风筝预习及答案
《风筝》一、导入 进行自学,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再读一遍课文,只有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二、探究 1、思考这样两个小问题。(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

<风筝>的课后理解
3.首先,小兄弟当时是偷偷摸摸作风筝的,当时他心里可能也认为自己是在作不好的事情,怕别人发现,所以被鲁迅毁了风筝后,他心里应该不会产生特别大的怨恨,因为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做错了,因此也不会刻骨铭心。其次,看作者跟他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他的反映是“惊异”,所以他确确实实是忘记了。

风筝 鲁迅问题
1.写法精讲 ①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②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