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书评与影评

书评,要浅显一点的,最好是小说的书评
影评 要短一点的 拜托了
书评不要了,就要影评

《老人与海》书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集结号影评

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因为在导演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

镜头从对准将军改为描写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撞枪子儿……正在辽宁宽甸紧张拍摄《集结号》的冯小刚日前接受记者探班采访时表示:电影表现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商业大片,《集结号》也会凸显英雄主义,但肯定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冯小刚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至少讲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对比出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战士”迎着炸点上

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战争片中,敌人总是溃不成军,好人往往以一敌百,而力图还原战争真实的《集结号》将把人从神身边拉回来。

《集结号》的拍摄,既有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注重细节的巷战镜头。记者探班时恰逢攻坚战突破城门的一场戏。韩国技术人员正在按照冯小刚的要求埋炸点,这些技术人员曾为《太极旗飘扬》制作战争效果。他们为这场戏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因此,《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去一些战争片中“战士”躲着炸点和子弹跑,“好人怎么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场面,相反,这里的“战士”们将迎着炸点上。

英雄不再高大全

《集结号》的剧本非常简练有力,比如过去战争英雄站起来一边豪言壮语一边机枪扫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还没事儿,但这次不少英雄“刚站起来还来不及说一声‘啊’,就已经中弹阵亡了”。冯小刚表示,影片希望从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们将脱下高大全的外衣,一个个真实地牺牲在战场上。

符号化场面更人性

正是因为每一次牺牲都非常宝贵,以往的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主动请战”剧情这次也不会再有,这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在《集结号》剧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处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长焦大鹏,为了保留连队血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撤退。冯小刚表示:“这部电影我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须把这种真实感还原出来。剧中主角谷子地除了坚定不移执行命令,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3
长江七号影评

片名:《长江七号》
导演:周星驰
主演:周星驰,张雨绮林子聪,田启文
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星辉海外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2007年6月
周星驰的片中扮演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的和儿子居住的宁波大马路边的一栋破旧房屋里的星爷所演的人物因为讨要薪水而被人追打的也买不起价值上百元的玩具给儿子的但的不忍就此放弃的的垃圾堆里捡到了一个破玩具的准备送给儿子的没想到这个玩具竟然的和外星人联系的通讯器的此后的周星驰一家利用通讯器的通过外星人的帮助的痛罚学校里欺负儿子的富家子弟的以及拖欠工资并殴打周星驰的工地包工头林子聪的

(喜欢周星驰很长时间,却是第一次写周星驰,因为对最喜欢的人往往充满敬畏,不知该如何下笔,写成这个样子,已经尽力了~)

回顾中国电影百年,一些出色的类型片在相应的领域内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比如早期的《十字街头》、《小城之春》,以及近二十年来以张、陈两大导演早期作品为代表的《霸王别姬》、《红高粱》等,这些作品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可,并且保持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另外,我们所特有的古装片和功夫武侠片,也难得地成为输出品为世界人民所津津乐道……我们的电影看上去似乎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是,仔细筛选就会发现,我们自己没有一部像样的科幻电影。

没有科幻电影,当然和我们电影技术的发展有关系,但技术绝对不是决定性因素,想想看,我们有一部拿的出手的科幻小说吗?科幻是什么?是想象力的绽放,是理想主义的延续。但如今我们没有科幻,对于一个文明大国来说,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值得思索的事情。

不过,幸亏我们有周星驰。2008年伊始,他完成了他的童梦奇缘,同时,也圆了中国人的一个科幻梦。

推测一下故事

周星驰很多年前就想拍摄一部科幻电影,只是一直没想出用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来表现。他声称亲眼两次见过UFO:“第一次是在艺员训练班读书时,一天晚上去电台开工,见到了一个圆球状的东西在天空中,可能就是飞碟;第二次是在夏威夷度假,见到一颗星星在天空中移动了半个小时,除了认为它是外星人之外也搞不清楚它是什么了。”并且他否认自己看到的是流星,“你见过足球那么大颗的流星吗?”

对于片中父子部分的戏份,周星驰也曾透露过一个小秘密。小时候周星驰有一次和妈妈一起去逛街,在商场里他看到橱柜里放着一件非常漂亮的玩具,他喜欢的要命,但因为家境窘困,妈妈说什么都不给他买,小周星驰就大哭……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件事总是在我的脑子里出现,怎么也忘不掉。”

最后从目前公布的预告片来看,周星驰站在一个堆积如山的垃圾堆旁,似乎正在从中寻找一些需要的东西。忽然身后的垃圾山光芒万丈,随即从里面飞出一艘UFO来,迅速地消失夜幕中。值得一提的是,预告片中那只类似小狗一样的可爱动物,也有着周星驰记忆中的影子,他说他曾有一只养了很多年的狗,但那只狗后来死掉了,而片中那只可爱的小动物“有着和它一样的大大的眼睛。”
结合上述线索,我们可以对影片的人物结构进行大致的猜测:老周(周星驰饰演)一位贫苦的民工父亲,某次和儿子周小狄(徐娇饰演)一起逛街的时候,儿子看中了一个玩具(大概就是那只没毛小狗一样的动物),但他实在没钱买。他又不忍心看儿子伤心,于是来到垃圾堆旁想捡一个像样的玩具给儿子,没想到他捡到的破玩具居然是和外星人的联络器。而美丽的袁老师(张雨绮饰演)正是他儿子的老师,同时也是从那艘UFO里走出来的外星人,两人之间也产生了一段暧昧的情愫。

特技与科幻

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早期也曾拍摄过一些科幻电影,比如华山导演的《中国超人》,何梦华导演的《猩猩王》,但无论从内容还是技术上来看,都是一些粗制滥造之作。有人声称后来的《蜀山传》、《如来神掌》等作品也有科幻元素,科幻是科学的幻想,是一种科技的推断,而这些影片更接近于奇幻。吴昊在《邵氏光影系列·第三类型电影》中指出,华语电影没有科幻片“其一是过去香港电影摄制技术发展缓慢,尤其电影特技一环最弱,长期处于落后阶段,‘电影令梦幻成真’这创奇性观念从没有充分发挥;其二是港人文化缺乏科学幻想视野,只偏重实际生活,赚钱致富,甚至地球浩劫、外星生命或人类命运等一概不理。”因此,周星驰不能说是开辟了华语科幻片的先河,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江七号》可以被看作是华语电影的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华语影坛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花这样大的力气费这么多的心思,去拍摄一部跟UFO有关的作品。

技术是科幻电影必备的重要元素。对于特效周星驰也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有的镜头不用特效根本无法完成,就像《少林足球》,那种踢来踢去的镜头怎么可能真实的去拍?我只是每次都尽量做的好一点。”可以看到,《功夫》中对视觉特效的运用,要比《少林足球》好的多,这也为《长江七号》的特效制作打下基础。

因为是一部科幻电影,周星驰对片中的特效镜头下了更大的功夫:“从头到尾演员都是对着空气演戏,拍摄现场有时候道具都没有,连小朋友都看着空气在做表演。直到制作后期,我们再把画面上所需要的那东西加上去。它的像真程度必须跟整个画面所有的人物配合完美,像真的一样。最后花了很长时间,不止特效总监快疯了,我自己也快疯掉了,最后还是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我想,这对于亚洲的电脑特效来说是一次很重要尝试。”预告片中可以看到两个特效镜头,一个是那艘飞碟,另一个是那只“外星狗”,虽然效果无法和《ET》相比,但也算精致漂亮,据说片中还会有外星人出现,周星驰眼里的外星人是什么模样呢?《长江七号》的特效镜头,值得期待。

喜从何来?

前面说过,中国没有科幻电影,其实仔细想想,如果没有周星驰,中国似乎也找不出几部像模像样的喜剧电影。周星驰的喜剧天分毋庸置疑,离开了周星驰的王晶、李力持,甚至包括刘镇伟,都很难再次拍摄出上水准的喜剧作品,而周星驰离开了他们,依然是周星驰。周星驰和另一位喜剧大师卓别林一样,在媒体面前总是呈现出很严肃的状态,但这是因为其个性的单纯,并不是对媒体持敌对态度,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媒体,因而对媒体产生恐惧感,一旦神经松弛,便会“原形毕露”。这一点从周星驰几次与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前几天的一次喜乐会活动,当一个女生问自己是否可以成为星女郎时,周星驰的一句“我一进门就想和你联系了!”典型的周氏搞笑,笑翻全场。

周星驰早期的喜剧被冠以“无厘头”称谓,“无厘头”一词来源于粤语词汇,绝对不是“没理法的脑袋”的意思,而是指一个人的言谈行为捉摸不定,令人一头雾水感到费解。周星驰本人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几乎独属于他的词汇,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喜剧都是“很有深度在里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周星驰早期的喜剧尚算“无厘头”,但近十年以来的作品,尤其从《喜剧之王》开始,他的作品虽然依然有着丰富的喜剧元素,但已经彻底告别“无厘头”,走向“有厘头”。

至今我们还没能感受到《长江七号》中的喜剧元素,但周星驰在接受采访时说,“片子里当然要有搞笑。”《长江七号》的喜剧模式应该和《功夫》差不多,是来自细节和一些小环节上幽默,不可能回到当年《国产零零七》以及《唐伯虎点秋香》等作品通篇搞笑的状态。这种变化可能会让一部分影迷们产生一些小情绪(其实从《少林足球》开始就已经存在这种“小情绪”了),但对于更多的周星驰影迷来说,会理解并欣然应对这种变化——人总是要长大的、人总是要成熟的、人总是要变老的,只要周星驰依然善良,依然用心地为关总们拍摄电影,那么影迷们对他的爱将永远不会改变。

一滴眼泪

我们为周星驰冠以“喜剧之王”的称号,他自己也曾拍摄一部叫《喜剧之王》的电影,但也正是那部号称喜剧的电影让万千影迷为之心碎。在电影里,周星驰永远都是一个游走于社会底层为旁人所唾弃的小人物,但这个小人又永远有一个高耸入云遥不可及的美丽梦想,接着他将亲眼看着自己的梦想被击得粉碎,可他永远都不会放弃,他会再次爬起来,继续努力证明自己并非痴人说梦,最终,我们将看到一个梦想的实现。笑中带泪,悲喜交加,正是周星驰之所以成为周星驰的原因。

看周星驰电影里的悲剧,有的人看第一遍就会落泪,有的人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才会落泪,但或许是因为不忍心,周星驰永远不会让看他电影的人们嚎嚎大哭,紫霞曾在至尊宝的心里留下了一滴眼泪,周星驰也只会让人们为他流一滴眼泪,然后他就会用一副故作坚强的样子,换取你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微笑。周星驰电影里有太多令人感动的瞬间,除了上面提到的《喜剧之王》,《武状元苏乞儿》里他得到昔日梦中情人施舍后走在雪地里的轻声哭泣、《大话西游》里那个让人心碎的结局、《少林足球》里赵薇对他说“你爱过我吗?”的时候,以及《功夫》那只被打碎的棒棒糖……其实有时候的周星驰的台词并不喜剧,但因为他是周星驰,所以看上去就喜剧了,比如在他早期的作品《无敌幸运星》里,周星驰曾问吴君如:“假如我是个瘪三,还是坑崩拐骗的那种,你还会不会爱我?”当时看可能觉得傻傻的好笑,但如今重看,忽然就感动莫名。

《长江七号》里,周星驰的头发和胡茬货真价实地白了。他成为一个落魄的民工,一个需要给儿子在垃圾堆找礼物的父亲。前不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扮演一个父亲?他笑着说:“其实我不适合演这个角色,演的时候也很紧张,因为我自己没做过爸爸,我的记忆里也好像没感受过父爱,所以在片场我经常要问徐娇我该怎么演,因为她是有爸爸的。”周星驰曾在《武状元苏乞儿》中和吴孟达上演过一出让人无比感动的父子情,那次他扮演的是儿子,而这次他扮演了父亲,这个角色是他对父亲这个陌生又熟悉的人物最初的向往,还是最后的作别呢?无论怎样,相信这段父子情定会赚取观众们那滴珍贵的眼泪。

还有爱情,年轻时周星驰的最初对爱情热情是猛烈的,一旦看中了某个姑娘便会死缠烂打一追到底,而且每场爱情都轰轰烈烈,比如《无敌幸运星》、《国产零零漆》、《大话西游》,《大内密探零零发》里他终于扮演了一个有妇之夫,那部影片也是当时面临终身大事的他对家庭和婚姻最甜蜜的幻想。但从《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似乎变得不自信了,无论是对柳飘飘、阿梅,还是棒棒糖女孩,他总得经历一个从恐惧到怀疑再到自责的过程,相信这一定与他在年逾不惑后,爱情观的转变有关。而且在周星驰最近的两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戏份较之以往明显减少了,爱情往往成为故事的陪衬,《长江七号》中他与张雨绮依然是很微妙的感情,同样是为父子情做陪衬。

不过,虽然爱情戏份变少了,但周星驰在短时间内力求高质量,这段单纯而简单的爱情不会让大家失望。
第2个回答  2008-02-12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书评

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据杜宝《大业拾遗录》,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节目,而刘知几《史通·采撰》言及,唐初时有些三国故事已“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到了晚唐,三国故事已经普及到小儿都知的程度。
随着说话的兴盛和戏剧的流行,这一人所熟知的题材自然格外为艺人所青睐。宋代说话中,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同时皮影戏、傀儡戏、南戏、院本也有搬演三国故事的。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此时三国故事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宋代这一类故事的话本没有留传下来,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所刊《三国志评话》,其故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情节颇与史实相违,民间传说色彩较浓;叙事简略,文笔粗糙,人名地名多有谬误,未经文人的修饰。与此同时,戏剧舞台上也大量搬演三国故事,现存剧目即有四十多种,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城托孤等重要情节皆已具备。而后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出杰出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文人素养与民间文艺的结合。一方面,作者充分运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它一些史籍所提供的材料,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均与史实相符;另一方面,作者又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形成“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目。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也互相抵牾。现在一般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或谓无名氏作)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在杭州生活过。贾仲明说他“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以知道他在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还活着。另外,明人王圻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稗史汇编》),清人徐谓仁说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均不知何据。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水浒传》作者之一,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杂剧作家,剧作存目三种,今传《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传世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署罗贯中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的刊本,二十四卷,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后来的各种版本,都是依据嘉靖本,在细节方面各有些改动,总的面貌未有变化,只是有一种假托的“李卓吾评本”将原书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此书作了较大的加工整理。他们修改了回目,对情节和文字也作了些增删,并削除了原书的论赞,逐回加上自己的评论。经过这一番加工,全书在艺术上有所提高,但原书的正统道德色彩却也更为浓厚了。这种简称为《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本就是后来通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对于“正”与“邪”的分辨大抵是截然分明的。《三国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书中代表“正”的一方是蜀汉,以刘备最为突出;代表“邪”的一方是曹魏,以曹操最为突出。这是三国故事很久以来就形成的倾向,只是在小说中表现得更充分。比较简明地分辨“正”、“邪”,其实是通俗文艺很难避免的,因为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容易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作出一种道德化的解释;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感情投入。——所谓“正”的一方,对欣赏者而言就是“我方”。苏轼记“薄劣小儿”闻刘备败则忧而出涕,普通成年人的感情其实也与此类似。
在三国的三方中,怎样来分辨“正”、“邪”,则是由一种尊崇“正统”的封建道德观决定的。历史上的曹操,本来是一个蔑视传统伦理的“奸雄”式人物,他虽然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却不大容易在传统道德标准中得到肯定;刘备虽然没有太大的政治成就,却因为他与汉皇室的一点可疑的血统关系,更容易被树立为正面人物。由此来分辨正邪,体现出皇权神圣的意识。不过,小说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也表现出作者、也是民众的对于“仁政”的向往。小说中写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诸如此类的情节,与其说是敷演史实,毋宁说是写出了老百姓的希望。
与封建正统道德同时存在的,是民间的尤其是市井的“义”的道德,这与《水浒传》的情形颇为相似。“义”本来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①,但民间所说的“义气”,则有它的专指。它特别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以及知恩图报的原则。在农业社会中,由血缘所形成的宗法关系高于一切,而在市井社会,很多活动超越了狭小地域以及家庭、宗族的范围,“义气”就显得特别重要。旧时江湖帮会特别重视“义气”,原因就在于它能帮助建立强有力的共同利害关系。
《三国演义》从一开始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开始拿市井道德与封建正统道德相结合来解释历史与政治。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更是“义气”的化身,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动,最终演出“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体现了“结义”的关系一旦形成就不可违逆的道德原则。但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守华容道,却又因为曹操旧日有恩于他而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这又是“义气”的另一种表现,即受人之恩不可不报。实际上,这是尊重利益交换的道德准则。小说中所描写的这一切,在高层政治中实际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样写,对于市井读者却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这种道德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尊尚的。关羽的形象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在民间受崇拜的程度,远远超过孔夫子。这固然与统治者要求人民效忠有关,却也离不开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的理解。

红楼梦书评:那一张蛛网——我看《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里获得官方、学术界、民间共同认可的不多的小说之一,其成就单从小说的创作周期上便令后来者无法企及。

正统的评论比较实用,通常从阶级的观点出发,褒扬其内容深刻,通过描写一个大地主家族的没落,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云云;而红学家们则用高倍显微镜研究每一片残砖断瓦,考证里边某个仅露了一脸的人物的出身来历并乐此不疲;普通读者热衷于郎才女貌的男欢女爱,白玉为堂金做马的毫奢,还有错综复杂犹如剧情片的故事情节。道也好,淫也好,各人的眼光不同角度不一,得出的印象就大相径庭。
曹雪芹起笔时就开宗明义,这只是一块顽石在尘间“走一遭”的历程,亦梦亦幻,作不得真——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巧合而已。却又在开篇时欲盖弥彰地写了四句诗道破了玄机:原来顽石所历是虚,自身的亲历却非假。
他用写作追忆流逝的时光,抒发内心不平之气,切肤之痛没有让他写出一部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言情剧,他亲手搭起了一座美奂美仑的大观园,却没有来得及亲手把它毁掉,结尾时的悲剧色彩被宿命的虚无与因果报应冲淡不少,不可不说是种损失。
鲁迅讲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按这个说法观照《红楼梦》,固然看到了毁灭,但并非都是美好的东西,贾府的大厦倾颓树倒猢狲散,并不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如果我们对此产生了同情或者怜惜,那对他们周围的人,对被他们剥削过的佃户,被他们欺压过的小民,则是不公平的。
关于《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专家们的著述实在太多,并且过多了,这里就犯不着再说,以免有抢人饭碗之嫌,这些纤巧精致,绚丽夺目的文饰后面,藏着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但更真实。
一座占地辽阔,锦绣灿烂的大观园是一个封闭的小小世界,这个世界与外面的那个更大但简陋得多的世界只通过那么几个通道联系着,它在金字塔的顶端,俯瞰众生,并且和其它尖顶联为一体,在这个世界的内部充满了纷繁错杂的关系,有矛盾,有冲突,不时有暗礁突破水面风暴扫过头顶,但是它就象一张绷紧的蛛网,依靠自身的张力维持着平衡——只要这张网附着的墙角柱头没有改变,那它就象飞快运转的陀螺在一点上始终不倒,但只要稍稍有外力袭来,则立时土崩瓦解,毁于一旦。
千百年来,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过来的,不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文字狱,不论是战国割据,还是诸侯作乱,只是一场场戏剧上演,人人都清楚地明白剧情的发展方向——这张网不过比平时绷得更紧了一点而已。但蒙古的骑兵,女真人的弓箭,八国联军的炮火还有日本人的铁蹄转眼就把这种微妙的平衡踏得粉碎。
大观园里的风花雪月诗意优美,射覆吟诗,饮酒品茶,情趣高雅品位出众,中式贵族热衷于无害而温和的活动,谦谦君子和温淑贵妇是他们的代表,当然这并非说他们对所有人都如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古有明训,在他们世界之外的人,其实并不算人的。
而这个时候的西方,贵族们也彬彬有礼地在社交舞会上虚与委蛇,另一方面,他们喜欢用剑这种野蛮的东西代替诗书相会——为荣誉而战,争吵的结果往往是拔剑相向。
贾府的男女可不喜欢这种举动,所以整部书里除了柳湘莲曾经拿马鞭痛打了薛蟠一顿,再没更有男人气的举动,虽然那薛蟠稍微还象个男人。
聪明人用脑力不用蛮力,譬如贾雨村那场精彩的诉讼案,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武将的地位一直那么低,只能远远地在边关为皇帝高官们看家护院流血拼命,听侯钦差大臣和那面涂黄漆的金牌的命令,即便大臣是白痴,命令很弱智,然后武将也渐渐自卑起来,“一介武夫”,他谦虚万分地介绍自己。
贾府的男人白皙柔美,浑身充满了脂粉的香气,在这个阴柔的世界里,阴谋畅行无阻,看不到面对面的冲突,只是老谋深算,大家比赛玩深沉,用逻辑学家也无法反驳的语言说话,这种语言自汉唐之后便逐渐成为官方言辞,优美典雅,空洞无物。
这一潭死水看上去颜色可爱,景致优美,在高高的堤坝间波平浪静——即便大堤崩溃,也不过融进了更大的一团死水。
更大的这团死水当时叫“天下”。
皇帝把自己的江山称为“天下”,实在是充满了豪气的话,这是靠流血谎言欺骗充满的泡沫,皇帝喜欢天下死水般的古井无波,“拱手而治”,皇帝喜滋滋地坐在宝座上低看下边整整齐齐跪成方阵的大臣们,恍惚间他觉得自己真是天子,“我多么伟大”,他想,但是嘴上却称自己为“寡人”,然后大臣们泪光闪烁,泣涕如雨。
皇帝有御林军,有刽子手,有聪明的大臣献计献策,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所以他从来没有废话。
皇帝始终是《红楼梦》里忽隐忽现的一缕阴魂。
贾府最大的柱石就是皇帝脑子里的一个想法,从它的兴旺到衰败,再从衰败到兴旺只不过是一闪念间的事情。
“君子之泽,三世而竭”,依靠某人的恩惠维持的幸福如果能延续到那人呼吸停止已经很不容易了,三世,应该算作上限。
所以贾府里的人个个忠心无比,激动地接待自己女儿的访问,下跪问安为皇妃热泪盈眶,柔顺地接受抄家驱除,我想如果被皇帝杀头,三跪九叩和“谢主隆恩”更是少不了的。
除了忠,还孝顺。
“孝”字辞海的解释是:古代的道德规范,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中国人的孝自古以来便融于国法中,非是等闲的道德品质问题那么简单。各朝各代都把孝看得重要无比,孝子当好了能作官,因孝犯法可减罪。其基础是老子对儿子掌有生杀大权,而逆子弑父则要处剐刑。
“百善孝行先”——在下孤陋寡闻不知语出何处,之所以孝字排在第一位原因实在简单,从下而上是绝不可有违逆的,皇帝就是天下所有人的老子,忠孝不能两全说穿了就是不能同时一样好地取悦两个爹的问题。
第3个回答  2008-02-13
我看了你悬赏的分子就晕了
看了回答,我晕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