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音乐

NO1 你听过那些音乐与诗歌结合的作品?
NO2 你对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美有哪些感受?
NO3 你认为探究诗歌与音乐美有哪些方面?
NO4 音乐与诗歌结合有哪些好处?

希望各位有识之士能大胆倡言,200分奖励。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正是希望在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方面,能产生一种新思维,指引出新的方向,绝句的完全押韵,大有一气呵成的气势,使绝句在音乐美方面,更加悦耳、上口,乐感优美,强化了音韵的流转,使绝句的气韵更加紧凑和具有连贯性,更适合演唱要求。

  在对唐代诗歌的研究中,我发现两种特殊情况。其一是,专门为了歌唱所作的诗歌,这里有一例,史载杨贵妃要听新歌,唐明皇特地从酒肆里将醉醺醺的李白拽出,令宠臣为其提鞋,宰相为其磨墨,只为求‘诗’作‘歌’,诗成,静候的宫廷乐师立即按律谱曲。以下是李白的 “宫廷诗”作品, 虽然是命题奉召之作, 但也是优雅空灵, 雍容隽美, 流畅上口, 被谱成歌曲后一定更加具有魅力吧.

  清平调三首
  李白

  清平调三首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首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写贵妃的容貌如花似仙。第二首形容传说中襄王见到的巫山神女也未必如现实中的美人,汉宫中也仅只赵飞燕能和她相比。第三首点明妃子、名花都常得君王宠爱,所有的愁绪一见就能消除。当时,玄宗和贵妃对诗人的才华都很赞赏。

  另外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诗歌对音乐的专门描写,这里有两个典型,包括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对描写音乐的绝妙好诗。以李贺的诗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诗歌发展到盛唐与宋朝时期,主要的创作形式也从诗发展到了词,或称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公元八世纪之初,即中国盛唐时期,在宋代臻于繁盛。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的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事所谓的燕乐,也称为宴月,主要是自北周鹤隋以来由西域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与宴会的演奏。宋人王灼在曾说,“盖隋以来,今之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宋人作词,首先考虑的便是它的歌唱性,李清照所作的《词论》,便提到“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对词的声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便是“可歌”。王炎也曾说“长短句宜歌不宜诵”。南宋姜夔所作的《暗香》可以明显的看出宋词的歌唱特性,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词借咏梅表达对逝去的感情的追思,咏物与怀念故人融为一体,意蕴深远,文词典雅,与清雅的曲调和谐的配合,相得益彰。

  虽然宋词的乐谱已失传,但是词本身的音乐性依旧很强。这种音乐感来自于词所规定的字声的平仄组合,句式的错路所带来的旋律和节奏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叠字的运用,既强调了凄苦孤独的心情,又赋予了整首词的乐律感。

  在关注宋词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始终徘徊在脑海里,那就是柳永,自嘲的称呼自己“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算是一个特例。他所作得大量词作,都是直接为了歌唱,直白一点,他的很多作品,是直接提供给歌妓的。他仕途失意,便多出入于是市井里巷,混迹于秦楼楚馆,舞榭歌场,与乐妓乐工交往。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非常熟悉,加之他的非法功力,词在他手里,开始了新的倾向。柳永采用民间的曲调,大量写了篇幅长的慢词,适合演唱。柳永所作之词用语明白浅近,不避俚言俗语,有些部分还出现了口语化的特色,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叶梦得有过如下的记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的影响之大。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等形式。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讲,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而词本起 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宜于歌唱。而作为词的替身的曲,随着时间的发展,曲调变得丰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广义上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等,这些创作形式,在内容以及自身的形式体裁上,各有特色。但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进步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学所不能达到的。,“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也可得知,诗与音乐得密切关系。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互交融,像中国诗歌与音乐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艺术,在世界文学史甚至世界音乐史上,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奇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么通俗易懂的诗歌就不需要什么注释了吧!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走呵 走呵
你说,看到大海的时候
你会舒心的笑
是呵 是呵
我们的笑 能挽住云霞

可是,我不知道
当我们想笑的时候
会不会
却是 潸然泪下

★赞颂祖国的诗歌一★: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
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然后又统统吹散,
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赞颂祖国的诗歌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赞颂祖国的诗歌三★:

我的祖国
长江、黄河横越的山川
神洲处处呈现出灿烂
辉煌的征程
如金色的灯盏
光芒照亮了远航的船帆
我的祖国
您用睿智的灵魂
带领普天大众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使祖国鲜花般娇艳
描绘出东方的璀璨
我的祖国
鲜花般美丽的祖国
从你的精神里
从你的蓝图中
读懂了燃烧的灵魂
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
我的祖国
从边疆到海岸
有你的娇娆美丽
我怀揣质朴的情感
将满腔的深情遥寄
愿祖国更加繁荣璀璨
我的祖国
黄河、长江、长城
铸就了亘古的河山
改革、开放、发展
点亮世界的眼光
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
我的祖国
黎明般的太阳
怀抱着坚定的信念
将澎湃的斗志
化作永恒的执著
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伟大的祖国
东方文明的摇篮
犹如奔驰的列车
迎着世纪的曙光
擎起燃烧的信念
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赞颂祖国的诗歌四★:

祖国颂歌
———————
———————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
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
走在世纪之初的我
想到祖国,满怀激情

祖国——
在这里
我为您放歌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千年历史的积淀
文明源泉的汇合
您是黄河壶口的飞瀑
铺满天山的白雪

您凝重而深邃
宽广而博大
滔滔江河是您的鼻息
沸腾海洋是您的血液
您是世界的主题
是我生命的一切

祖国啊,祖国——
您是天安门城楼的一声呐喊
社会主义熊熊燃烧的火焰
您是人民革命的一声号角
乘风破浪的一张风帆

您坚强而自信
进步而前卫
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活跃着您的智慧
东方蒸腾的旭日喷薄着您的活力
您是世界的创作者
社会主义的实践家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南海之滨的一缕春风
罗湖小村的一抹朝阳
您是青藏高原的一道铁轨
塔里木油田的一组井架

您远见卓识
艺高胆大
小渔村的翻天巨变证明了您的胆识
人民满脸的微笑写的是你的伟大

祖国——

您创造了生活
改造着世界

祖国啊,祖国——
您是世界和平飘扬的旗帜
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者
您是捍卫真理的勇士
哺育子女的妈妈
您正直而博爱
坚强而慈祥
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
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

祖国——
您抚慰了战火中人类的伤痛
送来了和平的黎明

祖国啊,祖国——

您走过千年历史,跨越了世界文明
您明晰千古,坚定为英特纳雄耐尔生生不息
您仁慈博爱,捍卫着绿色与和平
我们为是您的儿女而自豪
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

祖国——
我们与您同心
我们拥您前进

您的儿女们坚信
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人类的明天更美好

★赞颂祖国的诗歌五★:

祖国啊!这诗意的名字

弥漫着您的每一个季节

那是羽白色的鸽子 在蓝天下

唤醒了十月的第一个早晨

啊!祖国 我爱您爱得太深太久……

十月啊!我的祖国

请赐给我一束火炬吧

我追随你的脚步

让每个梦境都滴着甜蜜

让所有的歌喉都沾满金色的音符

临摩你的日子——

请为我铺开满天的彩霞

我要为你的葳葳蕤蕤注入永恒的活力

最初的十月 总是如热泪落花沾满回声

共和国的跫音走过你的心田

延伸到最激昂澎湃的旋律

在我的心中 您不仅仅是一座憩息的绿岛

你是一朵可供我踏着节拍上升的红云

无论山川、维谷、田畴、小径、苍海

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使十月更加饱满

啊!祖国……

十月的王冠为谁而戴?

十月的第一个早晨 在天安门前

我感受到丹桂的余韵 和丰收鼓乐的震响

我追忆汉白玉雕上那些历史的声音

思绪已变幻

飞舞的云彩

万里的江山

怎能不熏陶我美好的品格和操守?!

上升的十月 已千帆竞发

还有我的歌唱 我的祖国

幻化成一群高翔的白鸽

振翮不已

振翮不已……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1799-1837)于1824年写下的名作。1842年夏天,诗人于敖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长达2年。普希金一生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在敖德萨期间,她朝夕于大海为伴,于大海搏动着相同的脉息,把奔腾的大海看做是自由的化身,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当诗人将要远离敖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心中的思绪如海潮般奔涌,忧郁而又愤怒的心情充塞于心,诗人便开始酝酿新的诗篇。他在敖德萨开始写作,后来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名作——《致大海》。
作品歌颂了大自然的美的崇高。诗人把自然景物拟人化,把大海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沙皇政府暴力统治的憎恨和反抗。大海就是诗人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
《致大海》是普希金众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中的一篇。全诗因其感情的炽烈,形象的鲜明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堪称世界抒情诗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参考资料:选自《世界诗词精华品读》P163
第2个回答  2007-12-06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正是希望在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方面,能产生一种新思维,指引出新的方向,绝句的完全押韵,大有一气呵成的气势,使绝句在音乐美方面,更加悦耳、上口,乐感优美,强化了音韵的流转,使绝句的气韵更加紧凑和具有连贯性,更适合演唱要求。

在对唐代诗歌的研究中,我发现两种特殊情况。其一是,专门为了歌唱所作的诗歌,这里有一例,史载杨贵妃要听新歌,唐明皇特地从酒肆里将醉醺醺的李白拽出,令宠臣为其提鞋,宰相为其磨墨,只为求‘诗’作‘歌’,诗成,静候的宫廷乐师立即按律谱曲。以下是李白的 “宫廷诗”作品, 虽然是命题奉召之作, 但也是优雅空灵, 雍容隽美, 流畅上口, 被谱成歌曲后一定更加具有魅力吧.

清平调三首
李白

清平调三首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首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写贵妃的容貌如花似仙。第二首形容传说中襄王见到的巫山神女也未必如现实中的美人,汉宫中也仅只赵飞燕能和她相比。第三首点明妃子、名花都常得君王宠爱,所有的愁绪一见就能消除。当时,玄宗和贵妃对诗人的才华都很赞赏。

另外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诗歌对音乐的专门描写,这里有两个典型,包括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对描写音乐的绝妙好诗。以李贺的诗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诗歌发展到盛唐与宋朝时期,主要的创作形式也从诗发展到了词,或称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公元八世纪之初,即中国盛唐时期,在宋代臻于繁盛。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的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事所谓的燕乐,也称为宴月,主要是自北周鹤隋以来由西域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与宴会的演奏。宋人王灼在曾说,“盖隋以来,今之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宋人作词,首先考虑的便是它的歌唱性,李清照所作的《词论》,便提到“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对词的声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便是“可歌”。王炎也曾说“长短句宜歌不宜诵”。南宋姜夔所作的《暗香》可以明显的看出宋词的歌唱特性,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词借咏梅表达对逝去的感情的追思,咏物与怀念故人融为一体,意蕴深远,文词典雅,与清雅的曲调和谐的配合,相得益彰。

虽然宋词的乐谱已失传,但是词本身的音乐性依旧很强。这种音乐感来自于词所规定的字声的平仄组合,句式的错路所带来的旋律和节奏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叠字的运用,既强调了凄苦孤独的心情,又赋予了整首词的乐律感。

在关注宋词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始终徘徊在脑海里,那就是柳永,自嘲的称呼自己“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算是一个特例。他所作得大量词作,都是直接为了歌唱,直白一点,他的很多作品,是直接提供给歌妓的。他仕途失意,便多出入于是市井里巷,混迹于秦楼楚馆,舞榭歌场,与乐妓乐工交往。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非常熟悉,加之他的非法功力,词在他手里,开始了新的倾向。柳永采用民间的曲调,大量写了篇幅长的慢词,适合演唱。柳永所作之词用语明白浅近,不避俚言俗语,有些部分还出现了口语化的特色,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叶梦得有过如下的记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的影响之大。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等形式。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讲,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而词本起 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宜于歌唱。而作为词的替身的曲,随着时间的发展,曲调变得丰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广义上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等,这些创作形式,在内容以及自身的形式体裁上,各有特色。但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进步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学所不能达到的。,“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也可得知,诗与音乐得密切关系。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互交融,像中国诗歌与音乐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艺术,在世界文学史甚至世界音乐史上,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奇观。
第3个回答  2007-12-06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正是希望在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方面,能产生一种新思维,指引出新的方向,绝句的完全押韵,大有一气呵成的气势,使绝句在音乐美方面,更加悦耳、上口,乐感优美,强化了音韵的流转,使绝句的气韵更加紧凑和具有连贯性,更适合演唱要求。

在对唐代诗歌的研究中,我发现两种特殊情况。其一是,专门为了歌唱所作的诗歌,这里有一例,史载杨贵妃要听新歌,唐明皇特地从酒肆里将醉醺醺的李白拽出,令宠臣为其提鞋,宰相为其磨墨,只为求‘诗’作‘歌’,诗成,静候的宫廷乐师立即按律谱曲。以下是李白的 “宫廷诗”作品, 虽然是命题奉召之作, 但也是优雅空灵, 雍容隽美, 流畅上口, 被谱成歌曲后一定更加具有魅力吧.

清平调三首
李白

清平调三首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首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写贵妃的容貌如花似仙。第二首形容传说中襄王见到的巫山神女也未必如现实中的美人,汉宫中也仅只赵飞燕能和她相比。第三首点明妃子、名花都常得君王宠爱,所有的愁绪一见就能消除。当时,玄宗和贵妃对诗人的才华都很赞赏。

另外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诗歌对音乐的专门描写,这里有两个典型,包括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对描写音乐的绝妙好诗。以李贺的诗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诗歌发展到盛唐与宋朝时期,主要的创作形式也从诗发展到了词,或称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公元八世纪之初,即中国盛唐时期,在宋代臻于繁盛。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的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事所谓的燕乐,也称为宴月,主要是自北周鹤隋以来由西域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与宴会的演奏。宋人王灼在曾说,“盖隋以来,今之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宋人作词,首先考虑的便是它的歌唱性,李清照所作的《词论》,便提到“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对词的声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便是“可歌”。王炎也曾说“长短句宜歌不宜诵”。南宋姜夔所作的《暗香》可以明显的看出宋词的歌唱特性,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词借咏梅表达对逝去的感情的追思,咏物与怀念故人融为一体,意蕴深远,文词典雅,与清雅的曲调和谐的配合,相得益彰。

虽然宋词的乐谱已失传,但是词本身的音乐性依旧很强。这种音乐感来自于词所规定的字声的平仄组合,句式的错路所带来的旋律和节奏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叠字的运用,既强调了凄苦孤独的心情,又赋予了整首词的乐律感。

在关注宋词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始终徘徊在脑海里,那就是柳永,自嘲的称呼自己“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算是一个特例。他所作得大量词作,都是直接为了歌唱,直白一点,他的很多作品,是直接提供给歌妓的。他仕途失意,便多出入于是市井里巷,混迹于秦楼楚馆,舞榭歌场,与乐妓乐工交往。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非常熟悉,加之他的非法功力,词在他手里,开始了新的倾向。柳永采用民间的曲调,大量写了篇幅长的慢词,适合演唱。柳永所作之词用语明白浅近,不避俚言俗语,有些部分还出现了口语化的特色,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叶梦得有过如下的记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的影响之大。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等形式。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讲,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而词本起 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宜于歌唱。而作为词的替身的曲,随着时间的发展,曲调变得丰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广义上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等,这些创作形式,在内容以及自身的形式体裁上,各有特色。但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进步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学所不能达到的。,“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也可得知,诗与音乐得密切关系。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互交融,像中国诗歌与音乐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艺术,在世界文学史甚至世界音乐史上,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奇观。
回答者:宇文ai - 初入江湖 二级 12-5 22:43
恩..有些歌手的歌把曲子去掉歌词可以当诗来读,比如Lene Marlin

也有些歌词会让人发疯,即使曲子不错,比如求佛、不怕不怕...
回答者:time_ranger - 经理 四级 12-5 22:50
诗词歌赋应该是一体的,都给人美妙的艺术享受,结合起来如同珠联璧合~~~~
邓丽君在这方面就做过尝试,唱过一组唐诗宋词的歌曲,
不知道这边是不是允许发网址,我放在空间了,如果喜欢可以欣赏一下,在我的百度空间~~友情链接~~我收藏的影视歌曲作品~~~收藏专辑~~~唐诗宋词解读中,
第4个回答  2007-12-05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添加日期:2006-1-7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近年来似乎已成了“显学”,在诗、词、曲,以至《诗》、赋的学术会上,每每要提到这个问题,作为专题的学术会,也许今天是第一次吧。参加者这么多,而且有许多中青年学者,是很使人兴奋的。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但是,“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所以这个提法是不是可以修正一下?或者可以说:“诗歌中诗与乐的关系”,或者直接说:“诗与乐的关系”。我个人则习惯于分为两句来说,一句是:“歌唱中‘文’与‘乐’的关系”——歌唱,就是“文”与“乐”的结合;再一句是:“韵文与音乐的关系”——虽然任何韵文(甚至散文)都可以付诸歌唱,但是在现实中,是有一些韵文体裁及作品并不为歌唱而写作。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文著,参加过多次有关的学术会,可以说,都是这个内容即探讨“韵文与音乐的关系”;相应地,所有这些文著的作者、这些学术会的发起者主持者和几乎全部的参加者都是“文界”的学者。譬如关于所谓“声诗”、关于“词与音乐的关系”等,都是文界人士提出并予以研究的。这个课题,当然不只对于文界,同样地也应对于乐界。音乐界,也有研究“乐”与“文”的关系的,但主要是在今天创作歌曲时“音乐形象”与“歌词意境”或“旋律”与“语音”的关系之类;很少进入到像文界研究“文、乐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至少没有充分展开我国民族音乐与传统韵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出现这个现象也是自然的。我国是“诗文之邦”,几千年来,民族传统韵文发展的高度和深度,远胜于音乐——这是我国与外国譬如欧洲诸国很不同的历史实际。也许只消看一个现象就可明白大概:歌唱是“文、乐”的结合,在我国是把其中的“乐”遗(忘、舍)弃了而成为留传千古的“(韵)文”——“诗”、骚、赋、乐府、诗、词、(南北)曲等;而欧洲诸国呢?则可以将歌唱中的“文(词)”丢在一边而把其中的“乐”独立出来成为器乐曲(这种情形只出现于我国的“琴”,但是,琴恰恰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在我国,韵文形成有如上所述的众多文体的篇章构成和句式、格律结构;音乐呢?似乎从未产生过“乐体”、“乐式”的观念(古代没有);而欧洲恰相反,乐体、乐式,从乐句、乐段、和声、对位到乐章、乐曲、交响曲、歌剧等,规范而且完整,而其“文(词)”呢?除所谓“十四行诗”之外,他们的韵文是没有(形成)确定、规范的“文体”的。是不是这样呢?
近年来,研究界有一种说法,谓:我国文体的发展(如词)是由音乐的体式决定的,说词是“按乐谱填辞”的“音乐文学”,词体的构成是:“依曲定体、依乐段定片、按曲拍为句、据腔押韵、审音用字”云云,这种事是绝对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即以宋代而言,词人数以千计、词作数以万计,当然全是“文”作;“乐”呢?除了姜白石在其十几首“自度曲”词作文字边上有不完整(又不知道在流传过程中有没有抄错)的乐音符号之外,一个音都没有留下来。而那些“自度曲”,姜白石老先生自己说了,是他“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而成词(再然后才有那些乐音)的,哪有先有“乐谱”然后“填辞”的事呢?因为不可能。
事实是,无论在历史上以至今日,我国各种体裁、体式歌唱中的“文”与“乐”的关系,总体上是:“文”为主,“乐”为从。稍微具体些说,是四条:
一、以文的篇、章为乐的篇、章;
二、以文的“韵(断)”处为乐中的“住”——约略相当于今称的“乐段”;
三、以文的“句(断)”处为乐中的“顿”——约略相当今称的“乐句”;
四、以文句中的“步节”为乐句中“乐节”组合的疾徐促疏;
以上四条,罕有例外,在这四条的前提下,在具体的文辞、句字与乐音旋律如何结合的关系上,则可大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稳定的或基本稳定的旋律(我称之为“定腔”)敷唱各种不拘平仄声调的文辞;
一类是:以文辞句字的字读语音的平仄声调化为乐音进行,构成旋律;
前者我称之为“以腔传辞”,典型的是“段谱体分节歌”,如众多的“民歌、小调”及现今的创作歌曲。如《兰花花》可以用完全或基本相同的旋律去唱“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兰个英英地采”和“你要死来就早早死”。
后者,我称之为“依字声行腔”,典型的是“曲唱”,如《牡丹亭·游园》〔皂罗袍〕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其音乐必须按诸字声“阳平/、阳平/、去∧、上∨、阴平—、阳平/、阴平—、去∧”的起伏化为乐音旋律进行组成唱腔。
大分有以上两类,然而,我国的歌唱中,“文辞”的地位在总体上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是上面说的我国(至少在历史上)没有“无辞之歌”,又一方面,即使是在“以(确定的唱)腔传辞”的歌唱中,如果乐音旋律与字读语音发生太过于矛盾的时候,唱者往往会对唱腔作一些调整即所谓“润腔”、“小腔”去适应字读语音。更多的一些问题不能在这里多说了。
所以,回过头来想对音乐界同道们进一言:我觉得有两个现象是不能无视和轻视的:一是近百年来,西洋音乐(其思想、概念、观念、理论以至使用的术语)全面覆盖了我国;再一个是我们的音乐界对“我们自家民族韵文与音乐的关系”、“歌唱中之文与乐关系”的关心不够,我们乐界学“文”的热情远不如文界的学“乐”。是不是呢?

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

音乐和诗词一样吗
诗歌的要求更高,音乐比较随意,一下百度来的诗歌三要素,仅供参考···诗歌,是指汉诗,即中国的传统诗,包括古风、唐诗、宋词、元曲;这里仅以传统诗为代表论述。诗有三大要素,愚以为就是“韵、律、味”。这个说法不一定的当,也未必说得全面,姑且以拙文与同道切磋。第一要素——韵:韵指“押韵”。押韵是诗的第一...

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艺术形式、结构和形式。1、艺术形式:都能够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感受,诗歌通过文字和语言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手法,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音乐则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音乐形象和氛围。2、结构和形式:诗歌由押韵、对仗、排比等手法构成,而音乐则由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构成...

诗乐是哪个
诗乐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以下是对诗乐这种艺术形式的 一、诗乐的定义 诗乐是将诗歌与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古代,诗与乐往往紧密相关,诗歌能够配合音乐进行演唱。在现代,虽然诗乐不再严格依附于音乐的形式进行表演,但仍有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诗歌与音乐的和谐融合。它们相互作用,创造出更加深沉动...

古诗和音乐结合的意义
古诗和音乐结合的意义如下:在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

从《诗经》的六义看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从<诗经)的六义可以看到古代诗歌与音乐是密切不可以分的。风、雅、颂、赋、比、兴是音乐的具体表现。音乐是借助诗歌来传承、发展、演变的。六义诗歌产生于劳动,且用于音乐是密切不可分的。在古代,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边劳作,一边唱歌,由此产生了诗歌。从<诗经>这部口头传诵的最早作品就可以看出,‘诗经>六义风、...

诗歌和音乐的节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乐中的节奏感是指节拍中的强弱变化模式和连续的节拍的组合模式,节拍则是指每一小节里拍子的固定模式,包括一小节里拍子的固定拍数,固有时值,还有固定的强弱变化模式。诗歌毫无疑义是有节奏感的,而且诗歌也讲究节奏感,不论是写作还是朗读,说一个人写诗写得差,可能就会提到“你的诗没有节奏感”...

艺术歌曲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艺术歌曲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一种艺术上的完美融合。一首完整的诗,一个完整的旋律,当它们结合成一个艺术整体时,其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加强大。在古代,诗与歌本为一体,艺术歌曲的歌词展现了诗的韵律,旋律跳动着诗的脉搏。舒伯特的《魔王》将歌德叙事诗的意境完全融入歌曲中,旋律虽发展,但结构统一、...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的意思?
意思是:诗句要有鲜明的停顿及抑扬的节拍感,亦如音乐必需的节拍和旋律感。说明了诗的节奏的重要性。“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这是现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名言。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就像音乐一样,音乐性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朱光潜看来,诗歌就是一个诗人内心主宰的世界,是他创造出的另...

诗与歌之间的关系?
随着文字的逐渐成熟,歌与舞作为诗的载体的地位逐渐淡化,舞的表达形式因形式限制而独立发展。然而,诗歌与歌的关系,本质上是语言与声音的结合,这一纽带在诗歌艺术中始终稳固。即使在近古时期,如词、曲等诗歌形式,依然保持着与音乐的紧密联系,让人们在吟诵中感受到诗与歌的共鸣。回到您的问题,我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