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一下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多遭贬谪,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态度,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清洁和苏轼的生平和相关作品,同时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多苏轼这种认识态度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积极进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主流形式,庄老玄学、魏晋风度,虽然提倡追虚尚无,但终古如斯、不生不灭,贯通天地人的“道”却是空不掉的,即使佛教,还有一个佛—大慈大悲的释迎牟尼,为了尘世的苦难而普渡众生。然而禅宗却把一切空掉了,自性清净,空诸所有,无善无恶,此岸就是彼岸,净土就是尘世,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砍柴打水,即是参惮悟道,人的解脱就是无念,无念就是般若。“庄子勾销了历史时间中的政治价值,要人返归‘道’体,从历史时间中返回原初时间自然,禅宗则勾销了人的自然情性的生命时间,返回清静的‘本性’,就是从自然时间的人的自然情性返回无时间的自然本性,再让这个自然本性重新拥有现实的权利,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事无等等(《大珠禅师语录》卷下),与现世意愿重新结合,无异于使自然本性放任自流,发自现世感性的生欲便猛烈地泼回佛学的宗教情感(狂禅),宗教的心性被偷换为‘心’的平常无事,神圣的,不依个人心性和意愿为转换的佛性被转换为‘众生本性’,现世的日常也就成了圣域,佛性实际上被贬低为人的具体欲望。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特别是晚年,苏轼的诗文表现出的就是一种随遇而安,无所不适,无所不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意向。因之,苏轼的艺术所追求的“意”就是一种世俗的乐趣,一种市井情怀,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现实被苏轼认同和肯定了,诗的本质也就被消解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6
我认为苏轼的豪放与李白的豪放是不同的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一种豪放是豪迈,也是向上的
以李白的诗举例: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这一种豪放是洒脱的,也可以说是逃避的。
这是两种处世态度 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2个回答  2012-05-13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信佛的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
第3个回答  2012-05-15
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第4个回答  2012-05-13
安闲自适自我排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