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孩子自私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如题所述

自私
狭义上的自私:“自私”的概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
广义上的自私: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
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此外,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
自私与无私对应,它是私心的升级版,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自私,只有在一个人将私心发挥到极点时人才会舍弃公心而自私,它会危害社会公众利益,千万要辩证判断自己不能自私,而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它们是一对矛盾心理,无私社会则良性发展;自私社会则恶性发展。
基本含义
编辑
自私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一个概念,并非因为人们经常使用而便于给它定义,作为研究,怎样才能比较科学地定义以概括其全部本质特征呢?美国学者威尔逊在《新的综合》一书中,甚至将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基因也说成是“自私”的。按威尔逊使用“自私”概念的意义推而广之,一棵小草同另一棵小草争夺养料,鸟吃虫,猫吃老鼠,一只狗同另一只狗争抢骨头,人吃猪肉,食谷物,这统统是“自私”的表现。尽管威尔逊也承认基因既无意识,也无情感。实际上,威尔逊是将任何生物体表现的有利自身、且以损害其它生物体为代价的“客观行为”统称为“自私”。威尔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自私这个概念,那是他自己的事。但我为了研究的方便,只限于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上使用自私的概念。
自私,作为人的属性之一,作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可表现为人的客观行为,又可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观念、动机。由于人的意识、行为的统一性,自私可兼指行为、观念二者;又因为人的行为、意识之间可能脱节,空间时间上发生分离,或以矛盾的形式出现,它又可独指行为或观念。那么,究竟从主观意识方面给自私定义好呢?还是从客观行为方面给自私定义好呢?只要是东西就会自私.
有人侧重从客观行为及其效果方面给自私定义,认为“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换言之,自私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客观行为。我将此定义称为“自私的客观行为定义。”
该定义符合人们在道德评价中着重行为效果的习惯,而且,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是在损人利己的行为的意义上使用自私概念的。但是,该定义失之于简单。
首先,按照该定义的规定,只有当人事实上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时,人才可以被称为自私。如果人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那就不是自私的。然而,众所周知,如同人可以有犯罪的意识,动机,但并非一定事实上表现犯罪的行为一样,人有损人利己的意识,也并非一定事实上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这是因为:一、动机、意识指导行为的产生,其间尚有一个过程。在过程完成之前,一种动机、意识可能已经改变或消失,被另一意识、动机所取代;二、一种动机、意识可能仍然存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或由于另一意识、动机的抑制,该意识、动机暂时没有指导行为的产生而潜伏下来。因此,人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但这并不等于他头脑中一定不存在损人利己的意识、动机。由于客观行为的定义没有将此种情况包括进去,在解释有些现象时,便显得生硬、牵强附会。例如,某人在某事上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但在另一事上又表现了损人利己的行为。按客观行为的定义,就只能这样解释:他由不自私变成了自私。但事实上,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这种客观行为的变化是动机、意识相应变化的结果;二是行为虽然变化,但动机没有变,动机是原来就存在,是连续的。按客观行为定义来解释第一种情况,是合理的,但解释第二种情况,则显然不妥。
其次,如果在严格的“损人利己”的意义上使用自私的概念,那么,当有人遇难不帮或见死不救时,这类行为也不能被称为自私。因为行为者他既不损人,也不利己。而事实上,人们没有例外地将此种行为称为自私,这类行为者被称为自私的人。尤为重要的是,当人的行为的客观效果表现为利己利人(互惠)时,人是不是自私的呢?按照客观行为的定义那也不能称为自私。
我们知道,利己利人的客观行为效果,常是从“为我”的主观动机出发的结果(当然有其它情况),当有人实施客观上有利他人、社会的行为时,“利他者”很可能是为了从他人、社会那里获得相应报酬。“他的良好行为是一种老谋深算之举,实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及其亲属的利益。”观念、动机是自私的。正因为是“为了我自己的及其亲属的利益”,故而如果他的良好行为(利他)没有能使他从对方获取他认为的相应报酬,或少于他认为的相应报酬,那么可以预期,他的良好行为将消失或减少,假如他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他的良好行为将继续表现。这类行为,虽然仅从行为效果(利己利人)看,从静态的意义上看,的确不便称为自私,如果从动态的意义上,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看,就有充分的理由称为自私。
由此看来,仅从客观行为方面给自私定义,虽然考虑到了行为动机的统一性,但由于没有注意到观念、行为的矛盾性与脱节的可能,故没有概括人们使用自私这一概念的全部内涵,所以,有相当的局限性。
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为自私定义怎样?
无疑,从主观意识方面为自私定义是有根据的:一.只有人才具有鲜明的意识(当然是在相对的意义上),从主观意识方面定义,可以将人的自私与其它动物的“自私”(本能)很好地区别开来。并且,这符合我研究自私只限于人的目的;二.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给自私定义,便于从动态的角度认识自私与人,从而避免客观行为定义的局限;三.动机、意识比行为本身更有力,其逻辑: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消灭意识、动机,那就能同时消灭行为本身,可消灭了行为,却并不等于消灭了意识、动机,而只要动机、意识仍然存在,它又可将消灭过的行为重新生产出来。
于是,我将自私定义:当人同他人、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当人认为自己同他人的利益不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即可指导客观上利人利己的行为;当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相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就表现为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来维护发展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对自私作如此界定,也许仍然没有概括人们使用该概念的全部本质特征,有一点可以肯定,对自私这一概念,必须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动态的整体把握。为此,就必须将对人的主观意识、动机与客观行为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个人欲望
编辑
纯粹自私论者注意、强调了任何人的道德行为必然要符合行为者本人的某种意愿、欲望、情感和价值观念这一共同点,反对纯粹自私论者往往从道德行为背后的动机、意识的差异上片面地理解下述现象:
A.“我”为了得到他人的钱财供自己享乐,于是杀了人,夺取了他人的钱财,这是为了“我”。
B.“我”为了赚钱,在没有弄虚作假的前提下,我为他人提供了某种商品或服务,而后赚了钱,这是为了我。
C.“我”认为人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利益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崇高的、光荣的。因此,“我”选择了牺牲自己,以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行为。由于这种选择符合“我”
前面的价值观,那么,这也是“为了我”。
A、B、C三类行为,就客观社会效果而论,其差别显而易见,A类行为是“损人利己”,B类行为则是“利人利己”,这恐怕没有异议,C类行为还是属于“利己利人”,道德的性质介乎于习俗和信仰。
依主观意识、动机方面来看看,三类行为背后的观念、动机都符合行为者“我”的某种欲望、意愿、情感、价值观念,这一点是共同的。根据以下论述可以得知,差别是不存在的!
首先,在A类行为背后,不仅存在“为了我”的观念动机,而且存在“为了我,可以甚至必须牺牲他人利益”的观念;
其次,B类行为亦存在“为了我”的观念,可同时又存在“我需要兼顾他人利益,以防我的利益被阻碍或消耗”的观念,一般都是把兼顾他人利益作为限制条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最后,C类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又怎样呢?“我认为这样做,才正确,才光荣,才崇高,所以我这样做了”,“我”这样做符合我的价值观念,因此,这也是“为了我”。“我”的价值观念中,存在“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利益服务”的意识,即“舍己为人”。
然而,这种“舍己为人”是后天培养的,并非与生俱来。所有礼仪、感情、知识、行为规范,都受限于后天教育背景或社会环境。人总是希望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多次于环境产生冲突后,会慢慢减低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由此变成一个某种程度上“舍己为人”的环境适应者。
客观理性上分析,包括所谓感情、自我认同、社会尊重,人类渴望与需要得到或维持的状态、事物都属于利益范畴,只不过并非具体为如金钱一般的数据单位。
环境决定实际利益总是少于需求,因此每个人必须“被”养成“等价交换”甚至是“不求回报”的习惯。因为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收获前必须付出,这是普通情况下的自我牺牲。
关乎自由、生命、理想等重大价值观的自我牺牲,属于一种特殊却不违反“自私”定律的情况。因为人的信念、信仰、道德等观念也属于利益。
自我牺牲成立的条件是当自身判断出牺牲自我所能得到或维持的利益(如国家稳定、民族富强、世界和平等目的)足以抵消代价时,自我牺牲就成为一种可能性的结局。
为了一夜暴富而倾家荡产的赌徒,跟为了国家稳定、民族富强的伟人,目的不同,行为性质却一样。而处于不同立场的群体,对此也褒贬不一,有利则倡导,无益则谴责。
再次强调,人不可能做出不符合自身意愿的行为,可意识决定行为,环境影响意识。客观上,在相互斗争不利于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大部分人类必须遵从大环境的规范,即“舍己为人”,否则将导致严重的惩罚或不必要的损失。
由此看来,三类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动机的差异是不存在的。
认为三类行为背后的观念、动机即“自私”(利己)存在差异,人并非纯粹自私(人性本善),是因为每个人类、人类群体,总是本能将自身放置于“善良秩序”的阵营,以求避开惩罚或减少损失。毫不掩饰的自私行为会招来恶感,这就是人们感情上不接受纯粹自私论的关键所在。
为了不仅在行为的社会效果上,而且在观念、动机上区别三种行为及背后的观念、动机,我以为不妨将A类可称为恶性自私,B类、C类称为合理自私。
研究自私,自然就引出无私来了,本文不准备详尽研究无私,但提一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将自私等同于利己主义,无私则可等同于“利他主义”(或称“无条件利他主义”,以区别形式上的利他、实质上为我的利己主义),作为一种观念、动机和行为,无私是指“牺牲自己的利益直至生命,以单方面为了别人的利益。”
假设存在利他主义者实施利他的行为时,他“无意要求同样的回报,不是为了从对方获取相应的报酬而有意这样做。他的利他行为、观念相对地不受社会奖惩的影响。”利他主义者实质上属于社会群体的一份子,有利于对方而无利于自身是从个人角度来看,而人具有多重身份和角色,个人层面上的利他行为,虽然自身并无受益,但是对其所在的社会群体是有益的,将社会群体的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的这种个体观念,本质仍然属于个人利益,只不过是由于受到环境更大更深远的影响所造成。
由此观之,狭义上的个体利他主义在社会是存在的;而广义上的绝对利他主义在社会是不存在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5
那就是大人做的榜样不对,改正自己的态度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该检讨吗?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或者是性格方面的发展,其实都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我家长发现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那么父母就应该学会去检讨,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是否存在错误的问题。要学会让孩子去面对困难,学会独立: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提出来的一切要求,家长都会想方设法去满足,当孩子遭遇困...

如何引导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怎么教育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4、改变享受型生活,让孩子承担一定家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承担家务,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而有了责任意识,做事就不会只考虑自己,只以自己为中心。5、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学会自我克制。每当孩子做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时,就要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自己这样做了别人...

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1、父母要保持耐心。父母在纠正孩子行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态度温和,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如果父母在纠正孩子的行为时,表现得很急躁,或者对孩子大声训斥,那么,不但没办法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还会令孩子的任性变本加厉。在纠正孩子任性行为的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的...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怎么教育好
教育好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方法如下: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过度溺爱或纵容孩子的行为。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2、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参加团队活动、参加夏令营等方式,让...

孩子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怎么办
1、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任何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情无论对方是长辈还是任何人都不行,必须这个利益得自己享用按这种性格走下去孩子长大了,就变成了唯利是图的小人性格了。2、给小孩养成狂妄,霸道的性格,在他眼里就没有长辈,领导之说,他认为自己就是王者,自己说了算,听不进...

孩子性格太过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这样的性格?_百度...
1. 孩子的自私行为常常是模仿家长而形成的。例如,一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认为世界应以他们为中心。2.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深远。家长如果不能正确教育,孩子可能会在成年后面临困难。因此,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3. 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环境。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如尊敬长辈、...

孩子懒惰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怎么办
即便自己在生活中多么艰难,也要将孩子宠得像是一个公主王子一般。认为自己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让孩子变得孝顺自己,但实际上只能让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性格也正是因此养成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怎么教育 1、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成长...

如何改掉孩子自以为是的心理
1.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自大。家长可以给孩子解释什么是自信和自尊,告诉他们这两者需要均衡发展。2.树立榜样: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示关心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孩子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要确保自己成为孩子的正面榜样。3.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知道家庭和社会的规则,以及...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引导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1、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有助于帮助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给孩子以经典故事等做熏陶,有助于帮助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带孩子参加一些助人或爱心活动有助于帮助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做榜样言传身教有助于帮助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2、当...

孩子自私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面对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引导和教育。以下是一些建议:树立榜样: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示范如何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无私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同理心:教育孩子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