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从基础到难点

  《记承天寺夜游》

  一、 文学常识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未寝 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 户:窗户
  7、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五、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六、开放性试题
  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整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è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

记承天寺夜游多少字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只有85个字,却是非常令人喜爱的千古名篇。一、《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完整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四、重点语句翻译 1、...

记承天寺夜游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

记承天寺夜游 古文整理 如通假字有: 等等
原文: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段意,《记承天寺夜游》
回答:第一段叙事,叙述自己在月夜往承天寺找友人到庭中散步的事。第二段写景,写出了月色之美,第三段抒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凄苦惆怅之情。大概就这样了,我们老师是这样教的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心想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
(三)(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