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分析诗事求似的史剧观

如题所述

[编辑本段]◣郭沫若话剧《屈原》
创作背影:
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剧情简介:
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桔颂》一诗,赞美桔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乙庙。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见祖国陆沉,一腔悲愤喷涌而出。他呼唤雷、电、风,“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电化作他胸中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升华到最高峰。这时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桔颂》,祭奠婵娟,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8
郭沫若的东西看多了会疯的?
第2个回答  2009-01-05
e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1-06
《屈原》是郭沫若这时期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
历史剧固然是文学创作,不是史实的复写,“艺术上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鲁迅)。然而,由于作者的创作动机、文学见解、个人风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他们所创作的历史剧,仍有所不同。有的历史本身的东西多一些,有的以历史真实做基础却更多个人的创造。两种类型各有千秋。郭沫若的历史剧和这时期其他创作者的历史剧,大多属于后一种。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动机,正是出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他说:“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正是持着这样的历史观点,从反对投降、反对独裁的现实政治斗争需要出发,以战国时代联合抗秦的故事作题材,创作了《屈原》以及《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等剧作。剧中的历史人物,往往已经不完全同他们的“原型”一样了。
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的典型。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的野心,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

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已形成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同作者早期的历史剧相比,它们不仅仍保持着鲜明的个性、浓厚的诗意、炽烈的热情等一贯的特色,而且具有了更厚实的现实基础,更充足的信心和更坚定的理想,可以鲜明地显示出郭沫若历史剧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的这种发展和成熟。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分析诗事求似的史剧观
《屈原》是郭沫若这时期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历史剧固然是文学创作,不是...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分析诗事求似的史剧观
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

屈原》是如何体现郭沫若失事求似的史剧观?
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如何评价郭沫若《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一部历史剧,它借古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揭露了国民党通知下的黑暗现实,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传达了人民压抑已久的渴望自由与反抗愿望。《雷电颂》是第五幕第二场屈原的一段独白。这篇独白,一是对光明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以《屈原》为代表的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首先,在史剧的选材和剪裁方面,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到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他特别注重选取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能动地挖掘和创造历史,并以一种整体的全局性的眼光进行创造。《屈原》所取材的战国时代合纵抗秦的历史故事与40...

郭沫若 屈原 分析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

以《屈原》为例,谈谈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答案】:《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取得了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鲜明地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色。(1)“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屈原》是一部“借古鉴今”的名作。剧作者把当时的时代愤怒,复活到屈原时代。他从屈原作为“合纵派”要人与“连横派”的矛盾中...

郭沫若哪些戏剧中体现了失事求似的艺术特色
《屈原》之所以成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关键在于《屈原》达到了史、剧、诗三者完美的结合和集中表现。作家依据浪漫主义的“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即注重把握和表现历史精神的真实,把发扬历史精神作为史剧创作的目的,抓住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笼,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简析郭沫若的“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主情和偏重写意的特点,他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既抛弃对历史的生硬纪录,对史实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历史精神,如《屈原》中把屈原一生的坎坷浓缩在一天内来展现,创造出婵娟的形象,改写宋玉的历史形象等,都表现了这一原则。同时,他又根据历史可能性的...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主要内容是?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伟大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充满爱国激情、坚持正义和反抗黑暗势力的精神。一、剧情概述 《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历史剧,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了屈原波澜壮阔的一生。该剧主要围绕屈原的生平事迹展开,从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理想,到遭受奸佞陷害、流放异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