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如题所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思想体系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子授经图卷(局部)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
老子画像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老子故事圣人辞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思想渊源
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4]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5]追问

谢谢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6
思想体系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子授经图卷(局部)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
老子画像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老子故事圣人辞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思想渊源
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追问

谢谢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26
老子是道家,支持无为而治追问

谢谢啦

第3个回答  2016-01-26
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思想!
第4个回答  2020-01-3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