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看到窗外真是一脸懵逼:
这么大雾霾!
矗立在高层的阳台间,感觉腾云驾雾般。
吓得我急忙关窗,拿出口罩全副武装地出门了。
不自然地又看手机天气,
西安,晴,空气质量 良 94 15-25度。
天气预报没有说有霾啊!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的误判,以为是霾,其实是雾!一种是预报不准,空气质量指数与实际感觉存在差别。
后者的情况是存在的,由于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API),仅仅监测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PM10)的浓度,而并没有将标准细化到目前国际通用的PM2.5。于是人们依然每日活在“被达标”的“质量优良空气”当中。
而直到太阳从云层中穿透过来,那么明亮那么清晰可见,才知道那确实是“雾”。之所以被自己骗,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即“惊弓之鸟”。知道秋冬季的雾霾已经成为近几年城市环境的常态,似有条件反射般一看到“我看不见你”“你被秒了”就如临大敌,唯恐躲之不及。
究竟是雾还是霾?
正如其名字一样,雾霾是由“雾”和“霾”两种物质组成的,二者的区别还是相当大的。
雾的定义为“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本身除了可能造成能见度较低的情况外,对我们的呼吸健康不会造成太大威胁;霾才是造成污染的罪魁祸首,它指的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
硝酸等颗粒污染物组成的
气溶胶系统。
雾霾的主要成分为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三种物质,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属于气态污染物,而可吸入颗粒物(目前监测的颗粒物粒径值小于等于2.5微米,即PM2.5)才是造成我们常见的“雾霾天气”的
元凶。
防霾模式即将开启。
近几年,我们对雾霾、PM2.5,已经很不陌生了,随着每年冬季的雾霾来袭,普通老百姓也采取了一系列防霾、抗霾的措施。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可谓巨大。
从以前的“谈霾色变”到现在能科学地认识环境,保护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进而改善环境。
比如,通过看媒体报道翻阅书籍知道了“雾霾的危害有多大”、“霾和PM2.5有什么关系”、“如何科学地应对雾霾”、“雾霾天怎么保养自己的身体”,等等。
比如,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漱口、清鼻子、洗脸洗头发;尽量取消室外活动改在家锻炼;多喝水多补充维生素饮食清淡;买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戴防霾口罩用清鼻护理液;及时关窗有必要的话还要换掉这密封不好的门;去老家避避或者移民国外?
什么时候我们竟因为城市生活不下去,而要逃离。不是为了梦想,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因为我们的健康正在遭受威胁。这是非常可怕的!虽然说逃离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何不从自身做起,行动起来。
比如,上下班减少开车,骑自行车出行,
共享单车那么多,随便骑行好便捷,锻炼了身体也安全环保;
心中要有环保意识,就算是扔个垃圾,也请分个类吧;
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走绿色发展道路;
不在家时,做到断水断电,环保节能;
减少燃放烟花炮竹,避免空气污染。
光盘行动,坚决不浪费;
出门购物,尽量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省钱的同时又避免了白色污染。
出门自带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
减霾细节正在深入我们的生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