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文学是目的而非手段?

如题所述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文学(人文)精神依靠的是人格精神的承担,体现与文学与人生的一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魏晋以来的审美精神中的人文意识,更加重视人的生命本体,将文学写作视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将文学作为生命精神的凝聚。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司马迁著《史记》,提出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三国时曹丕《典论•论文》中对于文学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他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在这里强调,年寿和富贵都是“必至之常期”,唯有文学可以传载人的生命精神,可以超越时间世代延续,因此,他把文学创作看作延续个人生命价值的寄托,希冀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延续不绝。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士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这段记载说明,曹丕所以要发愤著书,正是感于人生凋零无期,希望在文章中使自己的生命意识留存下来,垂名后世。

因此说,文学是目的而非手段。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你怎么理解文学是目的而非手段?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文学(人文)精神依靠的是人格精神的承担,体现与文学与人生的一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魏晋以来的审美精神中的人文意识,更加重视人的生命本体,将文学写作视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将文学作为生命精神的凝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大上有立德...

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如何理解?
理解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需从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入手。康德认为,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意味着人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在于自身,而不仅仅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这不仅适用于个体自身,也适用于他人。康德在文中提出,如果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道德法则,那么它必须基于人作为目的的...

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如何理解?
深入解读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康德以深刻洞察力将人视为独特的存在,他将个体理解为物自体,这个概念揭示了人超越常规选择自由的特殊地位。他认为,唯有当人超越了被他人定义的框架,即物自体的视角,才能体验到高于法则制定者的自由,即立法自由。正如尼采所言,每个人都是衡量自我价值和世...

如何理解“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理解“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自主性。在这个观点中,人被视为主体,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而非他人达成目的的工具。人是自由且自我立法的,有能力制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也能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法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理念经常被误解或滥用。当人们试图通过牺牲少...

如何理解“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理解为人是生活在目的的王国中。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人是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自由人。人也是自然的立法者。为了多数人的幸福,并利用少数人牺牲自身利益(甚至于生命的代价)换取多数人的“幸福”,这里面少数人及少数人的利益(这里的利益,包括财产权、生命权等权利)就被...

如何理解“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的话,就是说明人肯定都是有目的性的,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或者是对待所有的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性,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这个目的,还是不要去用一些非法的手段,因为这样突出来你是一个特别没有品质的人。所以就会给我们一个警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应该经过自己的努力,或者...

如何理解“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一、明确答案 人应当被视为目的,而非仅仅作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这意味着在人类的互动和行为中,每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应该被尊重,而不是将他们视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二、详细解释 1. 人的自主性 人作为目的,强调的是个体的自主性和价值。每个人都应当被赋予权利和自由,能够...

康德说:“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做手段”如何理解?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目的”与“手段”的概念。这里的“目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目标或终点,而是指向“意志的规定根据”,即行动的内在驱动与理性原则。它强调的是在行动中尊重个体的理性本性,而非仅仅将之视为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人是目的”意味着每个人的人格中蕴含的理性本性应被尊重和保护,...

如何理解“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手段”?
人是自己的目的,而非他人的工具。人出生时,如同动物,遵循本性行动,而成长过程即是成为真正人的过程。在成长中,个体努力实现自我,成为人,体验生命的存在与快乐,感受生命的意义。孤立的生命体验不到意义,无沟通与成长,无法感知存在的价值。我们常感社会与他人强加的模式,陷入不可逃避的困境,认为...

论述文学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要求一千字以上。
对于供群众欣赏的艺术作品,群众有权利要求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思想在艺术作品里重新发现它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现的对象共鸣. 从目的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 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上利益满足.文学的这种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