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屈原投江的故事

。。谢谢。。简练点。。

  1、故事简介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夫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小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2、人物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播者。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3、后世影响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30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 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 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 再次驱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 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 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 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267412.html?si=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07
  1、故事简介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夫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小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2、人物简介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汉族,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3、作品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第3个回答  2012-02-29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

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第4个回答  2012-04-01
屈原是因被怀王冤枉,愤怒之下投江而死

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夫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

端午节的故事的文言文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

经典常谈屈原是哪一章
在《经典常谈》中,第45篇《庄子》共分为11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庄子的思想和哲学。第5章“屈原之诗”主要介绍了屈原的一些代表作品,如《离骚》、《九歌》等,以及他对后世文学影响的重要性。该章还介绍了屈原辞官投江的经历和世人对他的评价,充分展现了屈原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在该篇章中...

关于屈原的故事或传说
蜗牛的趣味名人

水浒传读书笔记
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文言文改革作文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

怎样学会看文言文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

有关名人故事精选10篇(名人简短事例摘抄大全)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 篇4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

怎样写<<位置>>这篇文章?
一 也许是他酒喝得太多了,才纵身与汨罗江水拥抱。直到如今,人们仍在为他的死可惜,对他的选择也一直争议不断。我,心里嘲笑着屈原的幼稚选择,重新站在屈原的位置上,回到楚国,去做个新屈原。大殿上,楚王已不再重用我屈原,我空有满腹报国热情。我心痛了,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就要亡于奸人之手。我...

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