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历史事件能够佐证柳宗元的封建论,造成了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的文人或者是历史学家们对于社会和制度,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生活在一个时代当中,对于一个时代特点的剖析也是非常独到的,尤其是一些身处并不完美的时代的人,像是处在唐朝后期的杜甫,杜牧;身处宋朝的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又或是像辛弃疾,这些人都处在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完美的历史时代,而这些人本身又是有着大抱负的人。

他们会对前人的功过有着自己的评述,对于前代的历史现象和状态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除此之外,像汉代的贾谊和唐代的柳宗元,这些处在相对比较平和的历史时间段的人,他们又因为或多或少在前途方面的不得意,而对某些历史现象别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当我们抽丝剥茧,深入地去观察这些看法的时候,就会发现,或许这些人所写到的只是某一个历史时间段的某种历史现象,或者是某一个历史状态,但是在这一种历史现象或者一个历史状态里面,所蕴含的其实是整个历史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走向或者结果,尤其是我们今天所要讲到的柳宗元的《封建论》。

柳宗元是唐朝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留下了许多的著名篇目供后人景仰,比如说他曾经写过的《江雪》。寥寥二十个字就勾画出了一副美妙绝伦的雪天垂钓图,这里面的意境是大有深意的,在后人们去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往往有一种空灵的感觉。除了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之外,柳宗元在历史方面也有着他独到的地方,就像是在《封建论》当中的阐述那样。

柳宗元作为一个唐朝人,并不能够预知到后世历史发展的状况,但是我们在他的文章当中,却能够找到与后代发展高度契合的历史观点,而他的这些论述也不仅仅只是阐述了前人功过兴亡的原因和背景,更是能够通过这些观点和论证为后代的兴亡进行佐证。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柳宗元《封建论》当中所说的:秦胜于制,有何道理?

柳宗元认为,政治制度的“制”决定社会性质

柳宗元在《封建论》当中重点阐述的是两方面,一个是政,一个是制,本篇文章重点讨论 “制”。“制”所说到的则是制度,在制度方面的论述更加倾向于社会或者是文明,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社会的性质曾经发生过多次改变,最简明的我们可以说出它是从原始社会步入了奴隶制社会后来又成为了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三个重大部分,而决定这种社会性质的政治制度。

在奴隶制社会当中,整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就是分封制,在分封制度之下,国家等级森严,每一个阶层都有明确的划分,每一个阶层的固有任务就表明了这个阶层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奴隶制社会渐渐形成。

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的权力支持

而到了秦国一统中原之后,诸侯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天子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皇帝。在秦朝的统治之下,不再有一个天子多个国王的政治局面,天子的权力也不会再分散到各个诸侯手中,中央集权的政治状态逐渐的形成。在此之下,封建社会逐步地完成了自己的改造。

所以,在柳宗元的看法当中,“制”对一个王朝的发展也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影响的,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的支撑必定会导致一个王朝的颠覆,整个王朝也就会变得十分的空洞。长此以往下去,王朝的更替就会出现问题,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一个时代的覆灭。

那么,这样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当中又有哪些实力能够证明柳宗元这样的观点呢?或者说为什么柳宗元的观点不仅能够概括前代的历史发展,又能够佐证后世的历史发展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分析和论证一下柳宗元这种观点是否真的正确。

柳宗元的这种历史观念比《阿房宫赋》或者《六国论》当中的历史观点,更加的客观也更加的详尽。其实想要论证柳宗元的观点并不难,我们通过秦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就可以看出一二。

首先,秦为什么能消灭六国?在《六国论》当中,苏洵说是因为六国人把精力都放在了贿赂秦国上面从而忽略了自己国内综合国力的发展,才导致了最终的灭亡。但是要知道,在当时那种历史压力之下,山东六国根本没有任何的底气与秦国进行正面的抗衡,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有着自己的考量,每一个国家也都必须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做出保证,一个国家的国君必须要在确保本国安全的情况之下才能够顾及其他国家的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