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控高效的工作节奏?

如题所述

最近精英君在看《演员的诞生》。

节目中几位导师一直反复强调了“舞台节奏”一词,一位专业素养高的演员在演戏时,舞台节奏不能被对手带着走,也不能完全脱离对手的戏;不能被音乐节奏带着走,也不能被舞台的氛围带着走,这些在舞台表演中都应该是一气呵成的。当剧情走向一个特别紧张的氛围时,有些人在演绎的时候,节奏就会越来越快,让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这时如果演员能够压住了整场戏的节奏,彼此之间配合默契的停顿、思考、彼此的较量,那么人物的形象往往就能够在观众面前树立起来。

节奏是演技中最难把握的,因为演员的节奏在摄像机前、舞台上、平日里都不同,观看小屏幕和观看大屏幕或者观看现场的时间流逝感都是截然不同的,戏剧节奏的掌控力,往往就是演员对舞台的掌控力。

当然,精英君看戏,只是外行。只不过精英君认为,“舞台节奏”一词,放到职场上换成“工作节奏”,仍然也是职场人对工作任务掌控力的体现。

我们常常能感觉到,工作节奏好的时候,一切都很从容,自己能够较好地支配自己,能够较好地安排自己,更能够高效地使用自己,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反之,当工作节奏不好的时候,首先工作情绪大受影响,看什么都不顺眼,其次工作质量决不会太高,而且往往显得自己很忙,整天忙忙碌碌,工作反反复复,而最终无所作为。无忧精英网的首席职业发展顾问赵争女士,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如何长久的把握住高效的工作节奏:

1.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做

尽管现实中我们总是多任务并行,但事实证明,即使是边走路边打电话这样简单的一心二用,都容易撞到电线杆。与其美其名曰“multitasking”,不如说只是在工作中让注意力以及认知资源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迅速切换。

就算手头的几项任务对你来说都并不困难,占用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并不多,但同时在几项工作中来回切换,同时完成的效果远不及一项一项去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更别说那些占用较多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的艰难任务,齐头并进最后容易得不偿失,搞得自己焦头烂额,丧失了对工作节奏的把控。

因此,不要抱有一心多用能够省时省力的错觉和侥幸。事情要一件一件做,才是真正能把控制住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的好习惯。

2.提前准备,事半功倍

如果要开始做一件事,比如画画,我可能因为没有找到要画的图片,而花费时间找图片,等找完图片时间就过去了,自己就又不想画了。其实就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碰到好的图片就收集起来,等要画的时候,就可以信心十足的去画了。

很多公司都会有淡旺季的说法,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总会有几天特别忙又有突然闲下来的那么几天。闲的时候,千万别冒着被老板抓包的风险在上班时间去打了王者荣耀。为后续可能到来的新任务做一些准备,或者提前开始着手一些Deadline还比较远的工作,等到时候真正开展起来,提前的准备也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日常的素材搜集,都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来做,不知不觉中,其实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3. Deadline需要短一点再短一点

不管是对于工作还是学习,“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无疑是最写实的名言了。帕金森定理在时间管理中强调了两件事:第一,只要还有时间,我们就会把手上的活儿往后“攒”,直至耗尽所有时间;第二,如果你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那你就会在最后一分钟完成那件事。这看起来有点绝对,但大体上是这个理儿没错。

那么,如果不想在死线临近的时候,把自己弄的焦头烂额、压力山大,就给自己定一个短一点再短一点的ddl。上司给你1个月的期限,那就给自己3周甚至更短,毕竟有多少时间,我们往往就会用多长时间。

4.利用生理规律分配任务

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生理节律,有些人早上是精力最充沛的时间,工作效率也是最高的。有些人在早晨却经常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往往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思考。每个人在每天都有一段思维活跃的黄金时间,建议将这段黄金时间用来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比如构思与设计,分析与思考等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于不太能全神贯注或者很容易被打扰的时间段,建议做一些熟练的、机械性的事务性工作。

此外,短暂、定时的休憩时间对于大脑的认知功能也是很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工作效率最高的10%的人群平均在全神贯注工作52分钟后,有约为17分钟的休息时间,这一数据与我们大脑注意力的自然节律也基本吻合。

所以休息,是为了更高效的工作。没思路的时候下楼买杯咖啡,也许idea在电梯里突然来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