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里关于月亮的描写原文

如题所述

原文如下: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张爱玲的写作生涯是从1943年的上海开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个浮华的洋场社会,战争的阴云又给它增添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气息。十里洋场,华洋杂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杂糅在一起,显得光怪陆离。

这就是张爱玲写作《金锁记》时的上海,价值虚无,物欲横流。同时,战争与死神又近在咫尺。人性恶在战争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锁记》正是产生于这种时空背景,它既打上了时代的印迹,也掺杂了作家本人在个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金锁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
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
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
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8
因为不能重复编辑所以补充:“或欢悦或凄凉的月亮。”“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就连小说的结尾也是用“三十年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相似回答